資源環境問題,不僅關係到我們這一代人的切身利益,更是事關民族未來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發展模式,使節能環保變成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尚需全社會付出更大努力。
化解社會矛盾進入“深水區”
改革開放29年來,中國人民感受最突出的一點是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佈的《2005年人類發展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人類發展指數名列第85位,比1990年前移20位。其中一些社會指標的進步舉世矚目,如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2000萬。
但是2006年,中科院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發表了一份報告,根據城市化、平均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等指標計算的社會水平綜合年代差,中國與英、美、德、瑞典、法等國差距超過80年,仍屬於“社會欠發達國家”。
從各國經驗來看,當一個國家人均GDP處於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間時,是社會矛盾最突出、變化最劇烈的時期。中國社會學研究會會長陸學藝說,自上世紀末以來,中國基尼繫數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貧富差距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同時,公共服務不到位、就業難、住房貴、上學貴、看病貴、社保水平低、農民失地等問題交織在一起,構成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從這樣的國情出發,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並從各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使百姓享受到了許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然而,中國正面臨著一系列“兩難”矛盾:既要加快工業化,又要超越依賴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舊式工業化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要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又要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廣泛吸納勞動力的優勢﹔既要推進城鎮化,又要避免大量圈佔農田導致耕地減少、農民失地……這是改革進入“深水區”出現的新特點,給社會問題的解決提出了許多新的難題。
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認為,在社會轉型時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出現了許多階段性的特點。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個多樣化的社會已經取代過去的單一社會,一個開放的社會取代了封閉的社會,成萬上億自由流動的“社會人”正在取代過去那種一輩子依靠單位的“單位人”。諸如此類的變化,既使一個古老的民族重新煥發出了青春的活力,也給中國社會特別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許多必須研究和解決的難題。
牢記基本國情,增強憂患意識
曾經先後7次訪問中國的路透社總顧問馬婷洛女士說:“中國的發展真是一天比一天快,充滿活力,充滿希望。”這位國際友人的評價是客觀的,她既稱讚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又看到中國更大的發展是在未來。
1987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論斷。這一論斷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我們是社會主義社會﹔其二,這個社會主義處於不夠發達的初級階段。
在20年後的今天看來,這一論斷仍然正確而深刻。從時間坐標看,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空間坐標看,我們在世界上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就是當前中國的基本國情。
中央黨校社會學系主任吳忠民說,準確把握基本國情,是明確中國所處歷史方位、科學制定大政方針、正確提出發展目標的基本立足點。今天要想回答和解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能脫離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這是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理論証據之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分析指出,從國際看,當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國際環境複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將長期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佔優勢的壓力。從國內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要保持清醒,不能頭腦發熱,不能脫離實際,不能超越階段,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