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8日電/《人民日報》今天刊登評論員文章說,社會建設與廣大人民群衆切身利益緊密相聯。回顧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曆程,一個顯著特點是,黨和政府將以民生爲重點的社會建設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社會生産力、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大爲增强,人民生活實現了由解决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曆史性跨越。爲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體現在改善民生上,近年來,黨和政府以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爲重點,優先發展教育,實施擴大就業戰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完善社會管理,維護公平正義,社會建設取得全面進步,在重大民生問題上發生了明顯變化。
文章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一個崗位不僅意味著一份收入,更意味著生活的改善、家庭的希望。黨和政府千方百計創造就業崗位,促進就業再就業,城鎮就業狀况得到明顯改善。2003年到2006年,年平均新增城鎮就業人員近1000萬人。到今年底,全國80%以上零就業困難家庭就業問題將得到解决,城鎮新增就業人口有望突破1200萬人。
教育是民生之基。爲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上好學,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育發展和教育公平,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國家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幷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農村1.5億中小學生家庭經濟負擔普遍减輕。完善普通本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貧困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建立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等多種助學方式。
醫療是民生之需。黨和政府著眼于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的目標,著力解决群衆看病就醫問題。今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國80%以上的縣(市、區)。到2010年,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農村居民。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開始試點,將用3年時間在全國城鎮全面推開。這項制度將使城鎮非就業人員,特別是中小學生、少年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看病就醫問題得到改善,惠及兩億多城鎮居民。
加强安全生産,保持社會穩定。近年來黨和政府進一步健全安全生産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層層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下大力氣狠抓煤礦、交通、危險化學品等行業的安全整治和管理,嚴肅查處安全事故多發領域的違法違紀和失職瀆職行爲,堅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頻發的勢頭。加强對食品、藥品、餐飲等行業的監管,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行爲。加强减灾防灾救灾能力建設。積極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庫區移民、企業改制、涉法涉訴、安全生産和環境污染等群衆反映强烈的突出問題。深入推進平安建設,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
文章表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民生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群衆生活要求的提高,利益群體訴求多元,民生問題日益凸顯。這些都决定了解决民生問題是一個漸進的曆史過程,决定了我們依然要用更多精力和更大努力關注和改善民生。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國運所系。我們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統籌兼顧,穩步推進,實現群衆現實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機統一,讓億萬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