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日電/陳水扁押著“中華民國”下注,希望贏個“台灣”回來。結果“台灣”沒到手,“中華民國”也沒了。
中國時報報道,對於韋德寧的談話,布什政府資深官員表示,不同官員或使用不同語句,但“美國政策沒有改變”。這位有資格評論此事的官員說,美國的政策一直是“不支持台灣加入以主權國家為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迄今未變。
被問到“國務院發言人會不會使用同樣字句?”這位官員回答說,“不會。”但他強調,國務院會說,“韋德寧表達的是美國的一貫立場。”這位官員說,美國的立場眾所周知:聯合國會員的先決條件是主權國家,美國不支持台灣加入。
韋德寧是中國問題專家,曾在中央情報局擔任中國事務分析官,○四年進入白宮,擔任國家安全會議亞洲部門主任。“終統”風波期間,韋是代理資深主任,以特使身分秘密訪問台北晤扁。去年九月真除資深主任,負責協調美國政府各部門的中國政策,供布什“總統”決策時參考。
以這樣的背景,他的發言具有指標意義,因此即使其他部門使用的字眼可能不同,但同樣點出了關鍵:如果逼著美國政府非表態不可,美國只好明說:“台灣不是主權國家。”
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曾以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明白說出來的,不是真道)探討台海議題,結論是“美國模糊對待,有助於台灣安全”。
多年來,美國一直保持這個態度,固然在外交上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但舉凡安全、軍事、經貿、文化等等,均在最大可能範圍內視台灣為個別的政治實體,甚至台灣推動“‘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一事,除了一九九九年的“兩國論”那一次之外,美國也默不吭聲。可是如今台灣要求美國必須捨棄模糊,使美國別無選擇,不得不把殘酷的現實告訴台灣。
民進黨捨棄“中華民國”,追求“台灣共和國”,甚至不惜拿“中華民國”做賭注,結果是:“台灣共和國”之夢更為遙不可及,而幾十年來藉以存活的“中華民國”也幾乎不保。
二○○四年,時任國務卿鮑威爾在北京說“台灣不是主權國家”,事後美國以不公開的方式告訴台灣,“六項保證依然有效”。那時大家可以說,鮑威爾不是中國事務專家,旅途勞頓,聽了中方一整天的一面之詞等等。但現在韋德寧以布什政府中國議題的總提調發言,又該如何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