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8日電/聯合晚報昨天發表社論說,昨晨“地牛”又翻身了,很多人於睡夢中被驚醒,心中不免祈禱,要平安,不要有災情啊!
還好,昨晨的地震雖然是九二一大地震以來震度排名第三,不過卻未造成重大傷害,算是大幸。這次強震芮氏規模六點六,又發生在宜蘭外海,對東部民眾不啻是又一次震撼教育。東部縣市政府應該把地震當成縣民教育重要的一環,適時且適當的教導民眾與學生,如何因應地震,以減少不能避免之地震所帶來的災害。
社論說,2002年三三一地震,同樣發生在宜蘭外海,芮氏規模六點八,看起來與昨晚地震強度差不多,但那次卻造成數人受傷,連台北都感受到強度之震撼,可見規模相近的地震,卻可能因震央距離台灣之遠近、與地表深度的差異,而有不同效果。這或可說是地震傷害的幸與不幸之別吧。
不容否認,九二一大地震是關鍵分水嶺,導致兩千多條寶貴人命喪生,有形資產的損失更以百億計。在那之後,台灣位處地震帶,是多震之國,這些平日大家耳熟能詳的提醒,終於有了親身經歷的慘痛對比經驗,而政府投入地震預測、救災體系補強的經費,跟著提高,這幾年,無論中央氣象局或研究單位與大學相關科系,在地震甫發生,即能提供民眾周詳的地震資訊,可見“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的教訓,民眾與社會還是記取了,這無疑是好事一樁。
社論指出,東部縣市這幾年地震頻仍,這經驗,不僅該記取,還應放進東部建設的規劃方案裡。東部多山,地震除直接造成傷害外,對地理生態的潛在影響,亦不能輕忽。很多專家就提醒,九二一之後,很多山區的地貌都已改變,這是後來每逢颱風豪雨,爆發土石流或地表土壤輕易流失的因素之一。若這判斷有道理,那東部一連串強震,雖僥倖沒導致重大傷害,但對當地山貌水文的潛在衝擊,政府應委由專家持續調查,並以之作為規劃當地發展建設的參考。
這提醒,不是沒依據,水泥建築遇上強烈地震,隨即摧枯拉朽的畫面,屢見不鮮,這就意味了“人定勝天”若硬幹,大自然反撲會更猛。一旦心態調整為“與自然災害共處”,那整個發展建設的觀念,便大為不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