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0日電/台灣前“行政院長”唐飛今天在中國時報撰文說,台灣的民主成就,不來自少數政黨的辛苦打拚,不來自某些政治人物的堅苦卓絕。台灣的民主成就只能歸功於公民意識的勃發,進而使台灣社會力展現轉型的發動機角色。如今,再一次期待社會力的凝聚,沈默公民的集合,將左右台灣未來的前景。
文章說,一九七○年代,“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幾乎在同一時間,“中華民國”的對外貿易首度由入超成為出超,台灣以加工出口以及新興的高科技產業,掌握當時全球經濟分工體系的位置,以智慧與血汗累積大量外匯存底,在九○年代創造“台灣奇蹟”,以政治經濟實體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
沒有加入聯合國,沒有獲得全世界普遍承認的國家地位,並未妨礙台灣前輩以一只“○○七手提箱”走遍世界,行銷Made in Taiwan。
此刻,兩大政黨執意推動入聯公投,忘記了過去辛苦打拚的歷程,沒有說明入聯對國計民生究竟有何“立即且重大”的實質利益。只因其意不在“入聯”,而在“公投”─以公投綁大選。
公元二○○○年首度政黨輪替,原本期待向上提升的台灣社會,卻一次又一次經歷朝野惡鬥的戲碼。朝野對立成為台灣內部切割的基準,將各級政府組織、媒體、商業機構、民間團體…標上藍、綠,其間的分野不是政策理念與目標的不同,僅僅是便利選戰區隔操作的虛偽意識型態分化。虛假的區隔無從和解,朝野各自一意孤行,為黨派之私而對立、惡鬥,國計民生原地踏步猶不可得,遑論向上提升!
文章說,過去三次“總統”選舉(一九九六、二○○○、二○○四)合格選民逐次增加,但實際投票人數卻呈現高低起伏:一九九六年李連搭檔勝券在握,投票率僅六九點一六%,未投票人數高達三百五十四萬餘人。二○○○年連、宋、扁三足鼎立,緊繃拉鋸的戰局使投票率升至六九點八六%,未投票人數減為二百七十九萬餘。二○○四年選舉組合依舊,朝野對立無解,未投票人數重回三百五十九萬餘人,若加計泛紫聯盟號召之三十三萬餘廢票,則高達四百萬之譜,未投票公民之總數直逼當選者票數。
什麼樣的社會造成如此高的沈默意見?什麼樣的政黨政治無法說服沈默選民支持?什麼樣的政策綱領使得公民放棄監督或者贊同的權利?什麼樣的政治人物使得選民選擇以冷漠回應他們激情熱切的演出?什麼樣的政治生態使公民放棄敦促公共政策引領向上?
唯獨台灣,政黨不需要理想,政治人物不必講究誠信,他們只需要死忠支持者的熱情擁護,沈默的多數反而助長了他們食髓知味的習癖,繼續靠激情對立與支持者相濡以沫,繼續靠虛偽的意識型態區隔自我催眠。政治不僅淪為政黨攫取私利與政客謀求個人利益的殺戮戰場,更成為台灣社會的亂源所在。
因為忽視多數民意,台灣的國會非但怠忽應盡的民意託付職守,反而成為惡質政治表演的舞台。朝野政黨各自為其利益,在激情表演的背後,只有朝野協商的爾虞我詐,只有政治利益的零和鬥爭,只有包裹表決的集體交換。
因為表演可以換來嗜血媒體的關注,因為實況轉播可以即時向特定選民交代,因為打鬥爭執才能引來注意,因此“立委”諸公,無人在意於委員會內規之不合理,無人在意行政官員之基本人格尊嚴,無人在意於實質審查之基本能力,更無人在意於議事效率高低與否。如此政黨交征利之國會焉能不亂?民意機關無法反映民意,民意代表不在乎沈默選民,進一步助長了當前的政治危機。
因為不必在意沈默,問政的目標只在繼續當選,而面對選舉的手段只要鞏固基本票源,延續舊有支持者的穩定支持,政客從不認為選民會理性的判斷有沒有政策牛肉,只要攻擊對手,討好固定支持者的情緒或特殊利益,選舉就能得逞。政黨只需充當選舉動員機器,持續營造支持者的激情,真實社會所需要的建設與計畫,付之闕如。
在台灣,統一或獨立作為一種台灣前途終極關懷以外的工具,無限上綱成為政治選擇的唯一依歸。更多實質問題:貧富差距加大、經貿競爭力衰退、國土保育與開發無法平衡發展、“國會”效率不彰……完全在統獨爭議與朝野的對立中,被忽視、被掩蓋。政黨只想勝選;政治領導人不需要絕對多數的贊同,只需要死忠的少數,因此他們繼續操弄統獨,只為私利,完全不管台灣是否因此惹火焚身,除了立即的危險之外,社會持續內耗,坐看未來流失。
當政黨無力以施政綱領贏取選票,當政治人物以口水代替問政的無力時,公民並非只能透過定期選舉對他們施壓。當公民意識只在選戰中以選票展現時,沈默的力量就不足以對政客的脫序行為構成壓力。
台灣前途展望協會,將以民間集社的形式,不以投身選舉行為為手段,從現在開始,集結沈默公民的意志,檢視並評論政黨的參選綱領、鑑別候選人的實質政見,重新將民生、經濟、教育……等實質議題推回選舉的議程,以公民的力量排除政黨虛妄的意識型態敵我劃分法,促使政黨與政客放棄操弄族群、統獨意識的封閉循環。沈默意見的集合將具有左右選舉方向的力量,重新將台灣的民主政治拉回中道。
唯有公民意識為台灣前景展望而集結,沈默多數的力量才能變成超越藍綠的中流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