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9日電/澳門《新華澳報》今天刊登一篇評論文章指出,近日,中國國民黨正副“總統”參選人馬英九、蕭萬長有關“統獨”的談話,反映了國民黨的“統獨觀”,值得人們在觀察台灣政局時,將之作為分析依據。
據報道,馬英九前日在拜訪親扁的客家大老鍾肇政,對於耆老所關心的“終極統一”論述問題時表示,現在這個階段不去討論統一和獨立的問題,而是要維持現狀,因為其他經濟、治安、教育問題比“統獨”更迫切。而正在美國訪問的蕭萬長日前在華府與美國國務院東亞助理國務院希爾等人會談時,則強調在“不統、不獨、不武”的基礎上,建設堅強而穩健的台灣。
文章認為,盡管可以說,馬英九、蕭萬長的說法,都是“選舉語言”。是為了在島內爭取中間和淡綠選民;在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人面前表現自己不是“麻煩製造者”,當選後可使台海穩定得到保證;但其“維持現狀,不統不獨”的基調,卻令以往某些將馬英九等國民黨精英視為“統派”的人,寄以厚望的情感遭受重創。
實際上,過去長期以來,一些人一廂情願地把國民黨精英視為“統派”,並人為地將台灣政壇劃分為“統”、“獨”對立的兩大陣營,以至將泛藍、泛綠兩大陣營代入於“統派”、“獨派”的意識形態之中。延伸開來,把支持泛藍的《聯合報》、《中國時報》、“TVBS”、“中天”、“中廣”等媒體視為“統派”媒體,而把支持泛綠的《自由時報》、《新台灣》、“三立”、“民視”等媒體歸納入“獨派”媒體範疇,甚至連民進黨政客也有“經媒”之稱謂。
但吊詭的是,被視為“獨媒”的《自由時報》等,確是每天都發表鼓吹“台灣獨立”、“正名建國”的言論。而被稱為“統媒”的媒體,卻鮮有理直氣壯地發表主張兩岸統一的文章,充其量只是反對“改變現狀”而已。因此,與其說是“統派”媒體,不如說其是不贊同“台獨”的媒體而已。為此,也有人私下開玩笑曰,需要為“統媒”“正名”,還其“維持現狀派”的真正面目。
文章指出,同樣道理,馬英九、蕭萬長、吳伯雄、關中、吳敦義以至連戰、宋楚瑜等泛藍領袖,都不是貨真價實的“統派”,而是維持《中華民國憲法》對台灣定位現狀的“維持現狀派”。若要給其一個較高的評價,也只不過是“反對台獨派”而已。
當然,他們也曾有過“統一”的主張,但卻是“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亦即是把全中國統一在“中華民國”的旗幟之下。因而只`是認同“台灣固然是中國的一部份,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份”,而極為抗拒“台灣是中華人民共 和國的一部份”。他們也曾服膺於《國家統一綱領》,但主張兩岸應在承認對方為對等政治實體的前提下,進行政治談判。至多是採用宋楚瑜曾主張過的“一中屋頂”模式--即在一個新的“中國”的“屋頂”之下,並列“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房間。而並非是大陸方面所認知的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正溯的統一模式,更非是“一國兩制”。
因此,把馬英九等人視為“統派”,並把《聯合報》等媒體視為“統媒”,那是天大的誤會。誠然,他們反對“台獨”,也就具有可走向統一的思想和政治基礎。但在目前階段,至少是在近一、二十年內,這股鬆散的政治力量,其政治意向還是以“維持現狀,不統不獨”為主。即使是馬英九明年能贏得“總統”大選,也只不過是“台獨”的威脅性大減,但“統一”的可能性仍沒有增長。
文章表示,當然,台灣地區並非沒有“統派”存在,持追求統一立場的政治力量,還曾一度較為強盛。其中李敖可說是其中一種類型的代表。他在二零零零年由新黨提名與馮滬祥搭檔參選“總統”時,就公開打出了“一國兩制”的旗號。但遺憾的是,他只是“口頭統派”,並不準備為了追求統一而付諸行動、赴湯蹈火,甚至是將“一國兩制”當作是競選活動的“噱頭”。
另一種類型的“統派”,是真正有組織、有綱領、有行動的政治力量,如台灣“中國統一聯盟”、“夏潮基金會”,以至“勞動黨”等政團。他們以《海峽評論》為理論陣地,並創辦經營“問津堂”、“若水堂”等書店來推銷傳播大陸地區出版的圖書。有時我們在電視屏幕上看到有台灣民眾舉辦高舉五星紅旗,宣傳車上的大喇叭播放著《歌唱祖國》、《東方紅》等革命歌曲的“反台獨,反失業”遊行,就是這些真正“統派”團體的傑作。
但遺憾的是,在台灣地區的政治大氣候之下,這些真正“統派”政治團體正日趨邊緣化、走下坡路。其實,又何止是台灣地區的藍、綠兩大政團對其予以擠壓、打擊?就是大陸方面的有關單位,也對其施予“不公平待遇”。--一九九七年七月在海南儋州市舉辦的第六屆“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統盟”主席毛鑄倫因海口市對台胞實施“落地簽”,就沒有事先辦妥“台胞證”加簽,直接從香港乘飛機赴海南。誰知在海口入境時,竟被以其是“台灣政黨領袖”為由,拒絕簽發“落地簽”。迫得他只得原機飛返香港,在中旅社辦妥“加簽”後翌日再赴海南,而錯過了“兩岸關係研討會”專門為他安排主席台座位的開幕式。
文章表示,對於“統派”力量的衰落,被人暱稱為“毛主席”的毛鑄倫,最近就有“統派後繼無人”之慨嘆。--他指出,能夠經常上電視台開講、堅持“統派”立場的學者,來來去去就是那麼幾個人,而且年華老矣。相反,活躍在電視台談話節目的“獨派名咀”,卻有年輕化的趨勢。為此,他組織了幾位“有培養前途”的在校大學生,參加九月中旬的“北京台研論壇(成都會議)”,希望能“從小抓起”,培養屬於“統派”立場的“年輕名咀”。但遠水救不了近火,“統派”青黃不接、呈現中空斷層的危機,仍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