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學嚴謹 堅持自己查資料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吳凱說,格哈德·埃特爾最重要的貢獻,一是對表面化學反應,特別是合成氨的機理研究,實際上人們對合成氨的機理還沒有完全弄清楚,而埃特爾的研究是最接近于真實情况的;二是對非綫性動力學過程的研究,這是化學和物理研究中一個非常基本的過程,埃特爾不僅用現代表面科學的手段來研究它,還發展了一些理論。此外,他還用表面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研究很多相關領域的科學問題,包括燃料電池、臭氧層的改變等。
“可以說,他是表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工作帶動了現代表面科學的發展。” 吳凱說。
吳凱在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時,格哈德·埃特爾是他的博士後合作導師。兩年多的相處,埃特爾留給吳凱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嚴謹。“埃特爾有幾個秘書,但他依然自己到圖書館去查閱資料。他會和我們探討論文中非常細小的細節問題,不厭其煩地和我們一起修改。”
他與中國交往密切
李微雪介紹說,自1997年起,埃特爾教授就應聘爲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幷同時應邀開始擔任大連化物所《催化學報》的顧問。
大連化物所包信和研究員1989年到1996年期間,在埃特爾教授研究組做訪問學者,從事催化化學的前沿研究。包信和研究員1996年回到大連化物所工作後,埃特爾仍與包信和研究員保持密切聯系,支持、關心中國的科研發展。
在2000年,雙方組建了中科院和德國馬普學會“納米催化技術”夥伴關系研究小組,利用表面科學的表征、制備手段,研究催化反應的納米作用基礎。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工作取得很大進展。2005年項目結束時,德國馬普學會主席格魯斯贊譽說“該合作夥伴小組是中科院德國馬普學會最成功的合作研究項目之一”。
在此期間,埃特爾本人也曾四次到訪大連化物所。“埃特爾在我們的一些重大研究方向上曾多次給予過指導,在一些重大課題上曾提出過許多寶貴的建議。與他的合作中,我們學到了他作爲一位化學大家獨到的思維方式和研究角度。”李微雪說。
2006年6月,中國科學院與埃特爾所在的德國馬普學會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共同組建的“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高壓氧化催化理論”夥伴關系研究小組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成立,致力于發展基于量子力學的、准確的幷具有預言能力的、在真實的氧化環境條件下的催化理論。李微雪是這個小組的牽頭人。
迄今,大連化物所已有20多位科研人員先後赴德國馬普學會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從事聯合研究工作。
“當他向別人介紹我們這些中國研究人員時,總是說‘這是我的中國朋友’。” 李微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