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3日電/香港《星島日報》今天發表題為“做環保代言人勝於選總統”的社論指出,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今年共享諾貝爾和平獎,以戈爾風頭最勁,討論他是否再度角逐總統,與討論地球暖化危機同樣熱烈,在資訊爆炸的新世紀,展示了“代言人”角色的重大威力。
社論說,比起戈爾近年才積極投入做“環保代言人”,IPCC默默耕耘了二十年,綜合全球地球暖化的科研結果,公布人類行為是半世紀以來地球暖化的主要原因,所集結的科學家精力智慧,戈爾望塵莫及,結論也比戈爾監製的影片《絕望真相》更具權威性和說服力。
《絕望真相》講全球暖化的生態危機,呼籲人類節能減排,當中有誇張失實的地方,英國法院本周裁定學校作為教材時要向學生解釋謬誤。這套紀錄片縱有其缺點,但能夠說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再加上戈爾的名氣,在世界各地包括本港都能夠作出商業公映,提升大眾對環保的意識,說服大眾身體力行,效果是單靠科研報告難以達成的。要各地人民改變生活習慣拯救地球,需要科研和宣傳相結合,諾獎的安排,肯定了這兩方面皆有重大貢獻。
社論稱,戈爾七年前競選總統失敗,卻得以重拾參政前的環保志趣,最後贏得諾獎。當年贏得總統寶座的布殊,卻因為他要攻打伊拉克,被調侃為“不和平獎”的熱門候選人。戈爾在道德高地上贏了布殊一仗。
戈爾並非完美聖人,《絕望真相》今年二月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翌日田納西政策研究中心即發表文章,指戈爾應獲“偽君子獎”,引用田納西州納殊威爾市電力服務公司的紀錄,指出戈爾在該市高尚住宅區的豪宅,每月用電量比美國平均家庭一年的用電量還要高,而且用電量不減反升。
社論指出,這種負面新聞,並沒有損害戈爾在許多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當年戈爾贏了大眾選票,卻輸了選舉人席,在很多美國人心中,應該由他當總統。尤其是戈爾在美國對伊拉克開戰前已經公開提出反對,如今回首,大家都覺得此君更有先見之明,眾人皆醉他獨醒。有組織發起“徵召”戈爾做總統的運動,在《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指國家需要他,黨需要他,地球需要他。廣告刊登當天指有十三萬六千個簽名,兩天後已增至十六萬五千。
戈爾的態度比較曖昧,稱沒有計畫,又不斬釘截鐵否認。早在《絕望真相》獲獎時,戈爾復出選總統之說已甚囂塵上,他上台領獎,結語還稱在這重要場合有重要公布,樂隊旋即奏樂蓋過他的聲音,合作幽了觀眾一默。
戈爾會否重出江湖?根據美國有新聞網絡對全國民主黨員的抽樣調查,有百分之十三的黨員支持戈爾出選總統,在眾候選人中排第四,不過希拉莉卻以百分之三十九的得票率遙遙領先。現在距離民主黨初選只有三個月,除非希拉莉馬失前蹄,戈爾無謂倉卒蹚這渾水。
社論認為,戈爾當年能夠逆民意反伊戰,現在又能夠鍥而不捨地宣傳節能減排,原因是不必顧慮選票和政治資源交換,一旦回選總統,捲入千絲萬縷的政治和選舉考慮,就難繼續頂頭上的光環。繼續做環保代言人,對戈爾和對地球都有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