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0日電/香港《文匯報》今天發表題為“民生連國運 民本興中華”的社評說,翻開十七大政治報告,民生話題幾乎貫穿始終;綜觀大會進程,民生問題亦差不多是最熱門的話題。十七大飽含民生情懷,高揚民生主題,彰顯以民為本理念,將民生置於重要議事日程,不僅顯示中共對民生問題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有了相當積累之後的必然和明智抉擇。這也是十七大受到內地老百姓熱切期待,得到海外廣泛肯定的重要原因。
社評表示,十七大報告從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和經濟民生的具體政策兩個層面,全面論述和回應了廣受關注的民生問題。十七大報告強調,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清楚表明“民生”在科學發展觀中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它要求一切發展都必須“以人為本”,要求財富的積累不能建立在對人自身傷害的基礎上。比如以人的健康為代價追求增長數字,以犧牲清潔的水源、空氣和土壤為代價發展工業,以犧牲弱勢群體的權益為代價推動城市改造等,都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所不能允許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小康社會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而是“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可持續的發展。
從經濟民生的具體政策層面看,“以人為本”的核心地位使經濟社會發展的衡量指標體系發生了深刻變化。十七大報告要求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而不是GDP“總量”,到2020年要比2000年翻兩番,引起世人高度關注。因為GDP反映出一個國家總體的經濟實力,卻不能體現人民在經濟發展中獲得的實際收益。2006年中國GDP總量排世界第四,但人均GDP卻排在百名之後。十七大將GDP“翻兩番”的目標由過去的“總量”改為“人均”,體現出中央要將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的戰略性轉變。
十七大報告中就收入分配有兩個重要的新提法,一是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前一個提法是針對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勞動者工資偏低的現象,後一個提法體現了平等保護物權、藏富於民的理念。兩個提法統一於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中。
對於老百姓普遍關心的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等民生難題,十七大報告都作出了積極正面的回應。胡總書記不僅明確承諾“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而且連“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等內容也寫進報告之中。
社評認為,民生連著國運。國家建設得好不好,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怎麼樣。民生是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標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古代聖賢的這些至理名言時時告誡人們,改善民生、以民為本,事關國家社稷、民族興亡,切不可輕視。
社評又說,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執政為民,高度重視民生問題,不僅“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通用語,而且推出一系列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十七大將民生置於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僅將令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而且將更好地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進一步增加經濟發展的活力,加快民族復興的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