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朱毅麟10月23日表示﹐中國的“嫦娥一號”決不可能和日本的“月亮女神”相遇。朱毅麟說﹐月亮女神和嫦娥一號其實在科技層面上是大同小異。大家帶的儀器差不過﹐探測的主要內容也相似﹐不過月亮女神有的一點我們沒有。就是重力的測量。但三維立體圖像﹐月亮女神就沒有﹐這是我們比較有特色的。
朱毅麟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實踐2號”一箭三星衛星系統的主要設計者之一﹐早年主持完成了“長征1號”運載火箭和返回式衛星的方案設計。10月23日接受新京報採訪。
新京報﹕你覺得明天發射會成功嗎﹖
朱毅麟﹕明天發射到地球軌道是沒問題的。到了月球﹐大概要到月底。日本到月球﹐9月14日上天後﹐也是到月底後才公布成功進入月球軌道的。
新京報﹕嫦娥一號會有和月亮女神相遇的可能嗎﹖月亮女神和嫦娥一號有什麼不同呢﹖
朱毅麟﹕相遇是不可能的。那麼大的空間怎麼會相遇。就像太平洋裡的兩條魚﹐可能相遇嗎﹖不可能。至于月亮女神和嫦娥一號其實在科技層面上是大同小異。大家帶的儀器差不過﹐探測的主要內容也相似﹐都要探測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有哪些元素﹐月壤包含的成分以及厚度。還都會探測月球空間的環境﹐因為月球沒有大氣層。太陽風以及宇宙粒子都會停留在月球表面﹐會對人形成比較危險的環境。主要是測量粒子的輻射。
月亮女神有的一點我們沒有。就是重力的測量。日本比較重視月球重力場這方面的東西﹐月球的重力場變化比較大。我們之所以沒有﹐也是因為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初次不會帶那麼多東西上去。但是有一些也是我們有而月亮女神沒有的。你比如說三維立體圖像﹐月亮女神就沒有﹐這是我們比較有特色的。
新京報﹕嫦娥一號要繞月球一年﹐之後會怎麼樣呢﹖
朱毅麟﹕計劃是一年。但是這個一年不是自動一年。如果你不管它﹐因為月球的引力和它重力的規則﹐它可能半年就掉到100公裡的速度﹐一年就掉下來。人為的隔兩個月就要推一推﹐速度提高一次。月球和地球不一樣﹐月球雖然沒有大氣﹐但是月球的重力場會使得軌道慢慢降下來。所以我們嫦娥一號每兩個月都要提高一次。至于一年以後﹐我們該完成的任務完成了﹐就要看情況了。
如果一年以後它還有燃料﹐讓它自己轉也可以。還有一種辦法﹐現在還沒有最後定。嫦娥一號沒有用了﹐燃料用完了﹐就要掉了﹐就讓它自動撞向月球﹐這也是可能的。
新京報﹕撞向月球﹐會不會造成什麼後果﹖
朱毅麟﹕過去兩個探測衛星都是這麼做的。1998年美國的那個探測衛星﹐一年之後完成任務﹐就讓它故意撞到月球表面。歐洲的那個衛星在2006年完成任務之後也是撞向月球表面。之所以這樣﹐是要撞起月球表面的飛塵﹐在地面上可以用望遠鏡看看撞起什麼樣的東西﹐含不含水分。但是因為隔得太遠了﹐沒起到什麼作用。
新京報﹕如果撞到月球上﹐嫦娥一號會落到哪裡呢﹖
朱毅麟﹕就留在月球上成了一堆廢鐵了。撞起的飛塵有可能幾十米高﹐也有可能很矮。
新京報﹕隔兩個月一次是靠什麼推呢﹖
朱毅麟﹕嫦娥一號本身有個發動機。火箭把嫦娥一號送到軌道﹐發動機沿著速度方向推就是加速﹐不沿著速度的方向就是減速。如果原來是200公裡﹐後來降了20公裡﹐要想恢復就靠發動機推。發動機的燃料和火箭的燃料大同小異。
新京報﹕那還是靠地面控制了﹖
朱毅麟﹕對﹐現在還是靠地面控制。地面跟蹤控制發現掉了20公裡﹐就讓發動機來加速。不過以後技術發展會讓發動機能夠自動控制。
新京報﹕看到網上說咱們花了這麼多錢﹐會不會有一個直接可期的回報﹖
朱毅麟﹕這個資源的開發利用還是很長遠的﹐現在只能了解哪些資源值得開發﹐哪些不值得開發。我們不能指望發個嫦娥一號過去﹐就有多少實質回報。其實14億元也不算多嗎﹐我們現在修地鐵﹐一公裡鐵路就要六七個億。少修兩公裡鐵路﹐我們就可以到38萬公裡的月球來回一趟。
新京報﹕在你看來開展探月工程﹐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呢﹖
朱毅麟﹕探月工程應當從更高的戰略層面來看。它是一個戰略的高技術。比如生物技術或者納米可能會帶來一些直接的回報。航天技術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水平。我們從歷史上來看﹐上世紀60年代美俄都大力發展﹐是一種爭霸的政治性需求。當然現在不是爭霸了。但是現在航天技術體現一個國家的經濟﹑科技的綜合實力和民族威望。嫦娥一號將成為我國的第三個裡程碑。它標志著我們打破了對深空探測領域的空白。(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