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坐鎮的科研人員,就像是嫦娥一號的大腦,他們大多是1994年以後畢業的大學生,主要課題的負責人平均年齡僅有30歲。(新華社圖) |
中評社香港10月30日電/在茫茫太空中,嫦娥一號的每一個動作變化都來自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發出的指令。如果把飛控中心比作大腦,那麽在此坐鎮的科研人員就是腦幹,是實現天地合一、“嫦娥”奔月的幕後英雄。
“中心274個關鍵崗位上,大多是1994年以後畢業的大學生,主要課題的負責人平均年齡僅有30歲。”按飛控中心黨委書記張聲遠的說法,生力軍便是其中占了近80%的“70後”。
“在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70後’的年輕人已經躍升成爲嫦娥一號的科研主力。”張聲遠說,這些青年專家都來自各個地方的名牌高校,如今成長爲研究員(職稱與教授相當)的已有20多人。
曹建峰就是一位“70後”。
京華時報報道,2004年,曹建峰從南京大學本科畢業,3年後,他成了飛控中心軌道室軌道組助理工程師,在嫦娥一號衛星任務中主要負責初軌計算進程。接下任務後,他在准備工作中遇到了轉移段後期及繞月階段受測角精度的影響,單獨使用USB數據難以計算初軌的問題。考慮到VLBI數據有較高的測角精度,他給出綜合利用VLBI及USB數據進行初軌計算的方法,幷實現程序化,解决了在嫦娥一號衛星任務准備工作中的難題。
飛控中心軟件室遙測組組長郤衛軍也是位“70後”。2005年,他從清華大學碩士畢業,這次在嫦娥一號衛星任務准備中,他帶領全組人員順利完成了遙測軟件的編寫,且整個遙測配置項程序在第三方評測中一次通過,沒出現一處錯誤。800 多個衛星遙測參數的技術狀態經過他的多次修改,精確反映著最新任務狀態,其中的72個進程模塊曆經調試、雙百覆蓋單元測試、部件測試、配置項測試和安全性分析,無一差錯。
“能參加這個任務是光榮的,雖然累一點,但是心里充滿自豪。”郤衛軍說出了青年專家們的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