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31日電/無疆界記者組織日前公布全球新聞自由排名,台灣名次今年從去年的43名上升到第32名,高於美國、日本及韓國。
美國《世界日報》刊登社評表示,從表象觀察,這原是一件可喜可賀之事,意味台灣的民主化已充分反映在新聞自由的國際評比上;然而對照上個月台灣環保署發函給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拒絕台灣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再到環保署採訪;成為台灣解嚴以來,公權力機關悍然踐踏新聞自由、採訪自由的新案例;無獨有偶,媒體經營者趙少康無預警宣布退出中國廣播公司的經營,聲稱他受不了政府公權力濫權查抄,只有宣布退出。如果說,台灣新聞自由度提升了,這兩個案件無寧是一極大的反差和諷刺。
台灣自解嚴以來,新聞自由最大的敵人不再是過去憑藉威權領導的國民黨執政者,而是經濟上的既得利益者,以及挾民粹以期製造一言堂言論的綠色執政者。
部分經濟上的既得利益者更通過種種不同渠道和政治上的既得利益者結合,意圖掌控媒體,強勢主導言論方向,甚至製造假民意。這是包裹民主外衣的言論壓迫。
社評指出,解嚴以來的言論空間當然要較過去開放,加上網路時代的來臨,綠色執政者不可能壟斷言論,也不可能包辦言論,但執政者意圖操控、操弄新聞媒體,並通過言論檢查,通過各種公權力的干預,逼迫媒體就範,可謂較過去粗暴式的言論管控更可怕,更具威懾力道。
公權力單位憑什麼以一紙通知限制或拒絕記者前往採訪?由於不是全面限制和禁止,未見其他媒體記者群起抗議;但若公權力單位這種拒絕記者採訪的任意性未能及時糾正、排除,而報館也未能支持記者的採訪權,反而配合辦理,將記者改調內勤,這無異承認公權力單位有權選擇或拒絕記者採訪。單就法理言,公權力單位此種加諸記者採訪權的限制,非但違背了資訊公布和流通的立法精神,違背了“資訊公開法”。而且製造且樹立了“寒蟬效應”,逼使其他媒體記者配合採訪對象的好惡以為報導原則。若說這種操作還具有任何新聞自由的認知,其誰能信?
再看趙少康退出中廣公司的案例。中廣公司的經營權移轉,既有國民黨處理黨產的背景,也有民進黨追討黨產並且緊咬不放的民粹,不同意由國民黨自行處分或移轉經營。入主中廣,趙少康或以為這可以是一樁單純的經營權轉移,但未料已獲傳播委員會同意的案件,竟然被推翻,還備受公權力追究資金來源的干擾。趙少康以“舖天蓋地”形容來自陳水扁政府的政治打壓。設若執政者可以公然以政見之異同,以藍綠對抗為理由,任意干擾媒體經營者,若說執政者對新聞自由有任何尊重,其誰能信?
社評說,再看兩年前陳水扁及家人和親信一再遭媒體扒糞涉入黑金案件,綠色執政者在惱羞成怒之下,發起各種抵制,而且由民進黨政府祭出查察TVBS電視台的資金來源,並貼上中共代言人的標籤。這種激化政治對立,無非想轉移民眾注意力,減輕統治者黑金纏身屢遭批判的壓力。三年前有一份“台灣民權侵犯報告”,列舉台灣新聞遭遇的各種威脅,舉其大者可以歸類為操控媒體財金命脈、操控媒體報導內容、以公權力控制電台、干預媒體事務,不惜搜索報館和公然威脅媒體。結論是台灣新聞自由已陷入險境。三年來,這些情況並未見有效改善。
台灣沒有新聞檢查,但是台灣有民粹領導人,有民粹政黨和政客時時操弄新聞媒體,時時威脅媒體的經營和採訪。我們欣然台灣新聞自由的排名向前提升,但我們同時也憂懼台灣新聞自由非僅陷入險境,而且不時還有新的威脅出現。
社評表示,新聞自由是台灣能否常保民主的重大機制,是以不能因記者或媒體經營者的個人遭遇等閒視之,新聞自由受到威脅和限制,這個社會若無警覺,等同自我放棄新聞自由,這就更不能等閒視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