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統一模式”不是教育公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03 18:00:28  


  中評社香港11月3日電/日前,在2007優質教育與教育均衡發展國際論壇上,有教育專家指出,中國教育當前最大的弊端是不講差異,不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不重視因材施教;教育公平指的是入學機會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而不是教育的一個模式。為不同的學生提供最適合於他們的教育,才是最大的公平。(11月1日新華社報導)

  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其實這個觀念早已經成為教育界,乃至眾多學生家長的共識,也早有有識之士痛心疾首地指出,我們當前的教育模式是把所有的學生都變成同一個模子裏的“標準件”,人才的個性和差異在這個教育機器的加工下喪失,它使公民的創造力衰退。但一個悖論是:認識和實踐常常存在巨大的反差,甚至在認識層面和實踐層面上呈現出“背道而馳”的景象。
  
  最典型的表現,是像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父母對素質教育的理解非常到位,但具體到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卻存在不斷加壓現象,又是英語,又是奧數,又是各種各樣的音樂、美術、體育興趣班,搞得孩子往往比大人還辛苦。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家長們很痛苦。因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他們往往無力改變。這個原因,就是當下的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單一標準下的淘汰教育,小學、中學乃至幼稚園,很大程度上都是為將來的高考服務,而高考的評價模式又非常單一,於是人們只能朝著這個單一模式去培養孩子,往往忽視了教育的目標是為了“樹人”和“立人”。
  
  社論說,雖然在此過程中,教育制度和考試制度不斷改革。小學裏,興趣班多種多樣,收集資料、分析比較能力以及生存、實踐、動手能力在教育中的比重增加了;中學裏,教學互動、師生互動體現逐步加深;高考試卷,從最初的幾道大題,到標準化改革,到3+X;從全國命題,到現在的分省自主命題。但這一切,都改變不了一個最終結果:要接受統一高考的檢驗。
  
  這就使我們的初等教育分裂成兩張皮,一張皮用來完成“因材施教”的教育功能,另一張皮用來對付以卷面為主的高考。因材施教的教育效果是一時半會兒看不見的,高考能否勝出卻是立竿見影,因此,絕大多數父母不敢讓孩子冒高考失利被淘汰的風險,寧願不斷在應試教育上加壓。
  
  社論表示,正是因為這樣的擠壓,使得中小學的“名校效應”被無限放大。從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到學生家長,都形成了高度一致的“名校需求”,於是出現了大量的“名校辦民校”、“名校辦分校”,名校幾乎壟斷了一個地方的教育資源,這不僅導致教育領域的普遍尋租現象,而且在抹煞學生個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教育發達的國家,雖然“淘汰效應”仍然部分存在,但不會過分加重學生負擔及抹煞個性,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高考不是一卷定終身,而是各高校自由自主錄取,可謂學校和考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而其背後的制度和現實支撐,是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辦學自由,包括大量非贏利性私立和教會大學的介入,使教育出現生機勃勃、百花齊放的局面。
  
  因此,要推進中國的教育公平,不僅需要增加教育投入,保證入學機會的公平,還要改革教育選拔模式、實行因材施教,這才能徹底實現教育公平。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