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6日電/特首施政報告提出擴大招收大學非本地生名額兩成,此議昨在行政會議獲通過。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招收更多外地學生來港就讀,是一件好事。對此,有論者曾經質疑資源佔用的問題,但一來非本地生需要繳交高於本地生的學費,二來即使非本地生佔去了部分教育資源,相對整個社會總體和長遠的得益來說,仍是值得的。
社論指出,必須看到:國際化或與國際接軌是本港一貫的特色,也是“一國兩制”的重要內容,經濟活動如此,教育領域也無例外。一個國際都會級城市斷無關起門來辦教育之理,而香港過去和眼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才的國際化。早在內地改革開放前,香港是外國留學生以至外國政府人員學中文和研究中國的首選地點之一,這種關係對本港後來的發展不無幫助。
今天,內地大學已對外國留學生敞開大門,但本港仍有一定的吸引力與優勢;而時移勢易,內地學生又成了本港大學非本地生新的、主要的“客源”,大批內地學生,包括優才、尖子生蜂擁而至,延續了本港大學非本地化的特色。更重要的是,面對全球化和區內對手的激烈競爭,人才已成了每一個經濟體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單靠本港彈丸之地,人才供應是不能滿足需要的,有見及此,特區政府近年先後推出了輸入人才及優才的計劃,並進一步提出了要將本港建成區內教育樞紐的設想,擴大招收非本地生即為此一整體構思的內容之一。
社論表示,現階段,對擴大招收非本地生應不存在什麼異議,但不等於問題已得到解決。相反,隨著名額的倍增,困難和問題也會隨之增加。眼前最“現成”的難題莫過於宿位,非本地生多要住校,但本港大學宿位一向不足,供應本地生已僧多粥少,“外來和尚”又不能不照顧,傳媒日前就曾經報道“科大”非本地生宿舍有如“難民營”般的擠迫情況。估計未來“八大”非本地生增加兩成,短缺的宿位達到六千五百個,擴收進度將受制於宿舍,政府須撥款十四億增建宿舍。
而對非本地生來說,來港就讀大學,目的並不僅僅限於課堂和書本,體驗不同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以及未來的升學、就業前途,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如果對非本地生設下過多掣肘,對吸引優秀人才是不利的。對此,特首施政報告提出了一系列的放寬措施,容許非本地生在校內以及相關範疇實習、兼職和做暑期工,畢業後也可逗留一段較長時間找工作,都是務實和必要的安排,有利把人才留住。擴大招收非本地生名額,對本港學生來說,應該視作一個拓展視野和交流切磋的機會。但這裡面存在一個雙向、互動的問題。目前在大學校園和宿舍生活內,內地生“自成一國”、自己“埋堆”的現象仍十分普遍,情況有待改善。部分內地生來港後感到難以適應,出現成績倒退以至情緒問題,是十分可惜的。希望大學校方在擴招的同時,更要設法推動本地生與非本地生的交流和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