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罕見!日本主流大報四個整版反思侵華戰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30 09:22:52  


 
  中國為何能堅持8年

  在《日中戰爭》專題報道的下集開頭,另一名執筆者五十川倫儀寫道:“中國抵抗日本軍的攻擊整整8年。為什麼能夠堅持8年?據說一座遠離北京、南京的小橋是解決這個謎底的關鍵,為此,我探訪了那座小橋。”五十川說這座小橋在雲南省的“瑞麗”,是連接中國與南亞的重要口岸,戰爭中美國和英國的大量戰略物資就是通過這座小橋從境外運到中國。1944年春天,中國、美國、英國和印度等國開始了對日本的夾擊。在打仗的同時,還建設了印度通過緬甸至雲南的道路,建成“援華通道”。為此,中國軍隊的給養一直得到了保證,而日本卻因為沒有充分的物資支援而走向了自殺的悲壯結局。從盧溝橋事變開始的8年之間,日本始終沒有能夠切斷“援華通道”。

  五十川在文中還詳細寫出了他在雲南採訪時的個人感受:“我的腦際突然浮現出最近的中國報道。報道說要在南亞和雲南之間建設一條石油和煤氣管道。目的是要把從中東進口的石油等通過南亞運到雲南,再輸送到重慶。如果這樣的話,中國就可以保障石油的供給,戰略意義十分重大。這讓我感到‘援華通道’還在暢通。”

  中日韓教科書如何描述這場戰爭

  《朝日新聞》用了其中的一個版面對中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的歷史教科書進行了比較。首先寫到日本教科書的特點是改變了“南京大屠殺”的稱呼。文章說在日本被廣泛使用的是東京書籍出版社出版的《新社會歷史》。其中用了兩頁對“日中戰爭”中日本的社會體制進行了描述。關于日軍的侵略行為和殘酷屠殺的記錄較少。對于“南京事件”也只是在文中加上少量注解。比如寫“日本軍佔領了南京,在佔領過程中殺死了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大量中國人”。在注解中則寫到,“這一事件在國際上被稱為‘南京大虐殺’受到了譴責。但是日本國民卻並不知道。”而在10年前,該教科書還寫著“死者20多萬人”,事件的稱呼也不是現在的“南京事件”,而是“南京大虐殺”。可是後來因為被日本右翼批判為“自虐”,所以才改成了現在的內容。

  報道說中國的教科書共有12頁關于日中戰爭的描述,並配以多種照片,對主要戰役也進行了非常生動的敘述。而韓國則把這次戰爭稱為“中日戰爭”,在中學世界史的教科書上有記述。但是從抗日的角度描述這場戰爭的只有7行。臺灣的教科書中,在中國史和臺灣史中都有所涉及,全部加起來大約3頁多。報道還提到了一本叫做《後方的中國社會》的書,是由日本琦玉大學教授川裕史等撰寫的。這本書聚焦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普通民眾,描述了中國全國動員參加抗日的史實。文章說,這種以日本侵略這個歷史事實為前提的歷史書在日本“實在太少”。

  日本觀察歷史的視角在擴展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庚欣表示,最近一段時間隨著中日關係好轉,高層互訪從破冰到融冰的恢復,出現了很多振奮人心的變化,似乎很多不愉快已經煙消雲散。其實中日兩國之間過去固有的矛盾並未得到真正解決。尤其是二戰歷史問題———這個涉及兩國民眾感情的“疙瘩”並未全面化解。《朝日新聞》這次係列報道的刊頭就是“歷史猶存”(或譯為“活著的歷史”),而且在前兩天(11月24日)也用一版篇幅專門介紹“南京大屠殺”的經過及現在的爭論等,說明日本各界仍然在心裏深深地關注、思考著二戰歷史問題,甚至比中國人想的還要多,還要復雜。有朋友說:日本人大都在淡忘二戰歷史,這可能過于表面。據路透社11月27日報道,日本右翼導演水島悟執導的《南京真相》將在日本上映,影片稱南京大屠殺是中國偽造的謊言。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歷史問題在日本的復雜性。

  庚欣認為,相對于早期主要以反省、清算為主,現在的觀察視角有很大擴展。例如這次專題內容中,涉及到的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的戰爭回憶,而是更廣泛的話題領域。首先是從時間上,跳出了8年戰爭的范圍,從前後更長的歷史時期進行觀察。從前期的“滿洲國”、世界及東亞的變化,到戰後處理等都有相當的研究及關注。其次是在國別上,跳出了中日兩國的范圍,從東亞到美國、蘇聯及歐洲等更廣泛的國際空間進行觀察。尤其是對美國的重要作用給予了很多注視。再次是在領域上,跳出了歷史研究的范圍,從更多的專業領域進行觀察。僅這次專題報道就涉及到歷史、法律(東京審判等)、教育(教科書等)等各個領域的內容。這說明日本觀察二戰歷史的視角在不斷擴展。日本現在比較注重介紹各種觀點的爭論。幾乎在所有二戰歷史的重大問題上,日本及各國學術界都有一些爭論。不過,這也容易使一些不顧重大歷史事實及原則是非的觀點得以出籠,因為人們總是對一些貌似新奇的說法感興趣。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