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軍新型戰艦群。 |
在當前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中,安全環境問題無疑最爲敏感、最受關注。良好的安全環境,是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必要前提,事關各國人民的切身利益。加强互信與合作,携手應對全球安全威脅,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已經成爲擺在國際社會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
和平與安全是一項公認的國家基本權利。國際安全形勢的新變化,使這項權利的內涵更加豐富。
傳統安全一般指一些傳統意義上的“高級政治安全問題”,如國防問題、領土糾紛、主權問題、國家之間的軍事態勢等。這些問題關乎民族、國家與政權的生死存亡,因而向來被認爲是安全中的核心問題。非傳統安全一般指傳統安全問題之外的其他安全問題,這些問題一般被界定爲所謂“低級政治安全問題”。除經濟安全、恐怖主義、毒品走私、跨國犯罪、傳染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因素外,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新因素使非傳統安全的外延不斷擴大。
冷戰結束之後,世界處于沒有大範圍的重大軍事沖突的環境中,和平與發展成爲時代主題。但是,傳統安全威脅幷未完全消除,1990年至2000年的11年中,局部戰爭與武裝沖突發生的頻率反而超過兩極格局時期的程度。兩極格局解體後,過去被掩蓋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的民族、宗教、領土、社會等矛盾急劇暴露。與此同時,霸權主義和强權政治又有新的表現,天下幷不太平。
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非傳統安全的影響具備了快速蔓延的條件。非傳統安全因素跨越國界,對其控制也超出了單一國家的能力範圍,成爲所有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國際社會不得不承受著兩種安全因素的雙重壓力。非傳統安全與傳統安全有著不同的特征。傳統安全問題中的行爲主體和來源一般都是來自主權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與紛爭,主要是國家和政府行爲的結果。非傳統安全問題中的行爲主體和淵源則兼具多樣性,許多非傳統安全威脅都不是國家行爲直接造成的,而是各類非國家行爲體違背國家的政策和法律的結果。因此,與傳統安全問題相比,非傳統安全問題具有更强的社會性、跨國性和全球性。它們給國際安全合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二
新的安全形勢,呼喚新的安全觀和新的安全對策。
以往的安全理念通常從對抗、遏制、均衡等角度提供解决傳統安全問題的思路。這種理念往往會因一方把自己的安全措施解釋爲防禦性的,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釋爲可能的威脅,爲追求自身安全而增加其他國家的不安全感。現實中就會導致一方爲自衛加强軍備,却造成另一方的軍備競賽,造成不安全的地區環境,爲了安全而導致不安全。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局部武裝沖突乃至戰爭,基本都是這種舊思維的産物。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單邊主義謀取的“霸權穩定”是不可能的,“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當前國際安全局勢。要爲持久和平營造良好的安全環境,必須摒弃冷戰思維,樹立新安全觀。
早在1997年3月,中國在東盟地區論壇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新安全觀”。其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互信,是指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异同,摒弃冷戰思維和强權政治心態,互不猜疑,互不敵視;互利,是指順應全球化時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互相尊重對方的安全利益,在實現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時,爲對方安全創造條件,實現共同安全;平等,是指國家無論大小、强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一員,應平等相待,不幹涉別國內政,推動國際關系的民主化。發達國家應該爲全球共同安全、消除沖突根源承擔更多的責任;協作,是指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决爭端,經常就各自安全防務政策以及重大行動展開對話與相互通報,幷就共同關心的安全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消除隱患,防止激烈沖突的發生。
總之,新安全觀是綜合安全觀、發展安全觀、合作安全觀、共同安全觀,是建立在世界多樣性和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安全觀念和安全模式,既符合人民意願,也順應時代潮流。
曆史和現實反複證明,武力不能締造和平,强權不能確保安全。當今世界不穩定、不確定和不可測因素在增加;非傳統威脅與傳統威脅相互交織,各類安全問題的相關性、共同性、綜合性日益增强;一國安全與地區和全球安全緊密相聯。惟有通過加强國際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各國共同的安全問題。尤其是像近年來越來越受重視的恐怖主義威脅,沒有全世界廣泛、持久的真誠合作,只靠少數國家的努力,是根本無法應對的。
作爲集體安全機制的核心,聯合國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國際合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合理、必要的改革,增强聯合國應對新威脅、新挑戰的能力,符合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
三
中國既是新安全觀的倡導者,也是新安全觀的積極踐行者。這是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然。
大國關系的穩定是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基礎。中國致力于推動同各大國關系長期穩定、健康發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得到全面推進,雙方加强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戰略對話,妥善處理分歧,不斷拓展合作空間。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繼續深化。通過雙方共同努力,兩國之間的邊界問題全面解决,通過互辦“國家年”等活動,使兩國友好合作躍上新的台階。中國同歐盟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同其他大國也保持著良好合作關系。
由于曆史和現實的因素,亞太地區安全形勢非常複雜。中國致力于構建周邊和亞太區域的和平與安全。中國不僅與所有周邊國家發展睦鄰友好關系,而且與12個鄰國簽訂邊界條約或協定,劃定邊界20222公里,約占中國陸地邊界綫總長度的92%;與印度和不丹在解决邊界遺留問題方面取得了進展。同時,中國提倡開放的地區主義,利用亞太地區各種溝通機制,積極推動和參與在反恐、防止核擴散、打擊跨國犯罪、防治傳染病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地區合作與合作機制的建設,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
作爲發展中國家的一員,加强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始終是中國外交的基本立足點。近年來,中國領導人頻繁出訪拉美、非洲、中東等地區,與阿拉伯國家、非洲、太平洋島國和加勒比地區國家建立合作論壇,與安第斯共同體建立了磋商與合作機制,幷且利用聯合國等各種國際舞台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安全利益。
中國堅定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不搞軍備競賽,不對任何國家構成軍事威脅。在國際軍控、裁軍和防擴散方面,一直堅持積極參與的立場,不僅相繼加入幷切實履行有關國際軍控條約,參加國際軍控和裁軍領域的各項重大活動,還參與聯合國和有關國際機構關于裁軍問題的審議和談判,提出了許多合情合理、切實可行的主張,努力推進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20年來,中國三次裁軍接近200萬。在短時間內,中國單方面裁軍行動範圍之廣、裁减幅度之大爲國際軍控與裁軍史上所少見,充分表達了熱愛和平的真誠願望。
中國致力于用和平方式解决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在科索沃、伊拉克戰爭等重大地區問題上一貫主張以和平方式消除沖突,反對使用暴力;中國與有關國家一道創立了六方會談機制,積極斡旋朝鮮半島核問題,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中國積極推動國際和地區安全合作,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此外,中國還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目前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爲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做出了新的貢獻。中國一直積極加入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認真履行條約義務,努力維護聯合國的核心地位和安理會的權威。迄今爲止,中國參加了近300個國際條約、130多個國際組織,承擔相應責任,在多邊事務中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
面對共同的機遇和挑戰,中國人民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爲世界大家庭的長久安寧,爲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開創人類社會更加美好的未來而不懈努力。(作者:國紀平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