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滅國”是李登輝的憂心,也是他對台灣未來最嚴重的一次警示。 |
中評社香港12月27日電/媒體人司馬文武曾經以“劍道和太極拳”來形容李登輝和國民黨的關係:兩者思考邏輯和反應模式完全不同,國民黨大老對劍道毫無所知,對李登輝無法防備,等到發現他出招的時候,戰鬥已經結束了。
對於自承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衝擊的李登輝,這樣的形容也有如劍道一般精準。李登輝總是選擇在最關鍵的時刻出手,一出手,就要保定擊中要害、萬無一失,但他選擇出手的對象,並非只有國民黨。
中時電子報特稿文章報道,一九九八年,他拉起馬英九的手,讓馬說出“我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的新台灣人”,打敗了爭取台北市長連任的陳水扁;一九九九年底爆發的“興票案”,讓宋楚瑜和二○○○年“總統”大位失之交臂,李登輝雖自稱只是“砲手”,卻始終難脫“影武者”的質疑;二○○四年,李登輝和陳水扁一起“手護台灣”,對抗“連宋配”。而他一手扶植的台聯,曾經是民進黨在“國會”最忠實的側翼,眼前又在李登輝的主導下,站到了民進黨的對立面。
無論功過如何,在台灣近二十年的歷史中,李登輝確實稱得上是政壇第一人,他總是比人看得遠一些,起步比人早一點,即使在他卸任後的八年間,李登輝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依然動見觀瞻。大體而言,除了被蔣經國指定為接班人到正式接班,以及在二○○○年國民黨敗選後被逼退下台,兩者可能不在李登輝原本的盤算中,這位對台灣定位和未來非常有自我想法的領導者,幾乎不曾被時勢帶著走。
這位被深綠視為共主的“台獨教父”,如今卻走上了一條外界看起來十分艱難、似乎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路:他任由台聯開除那些曾經跟隨著他的子弟兵,重新打造台聯這塊招牌,以“牽手護台灣”時期難以想見的嚴厲語詞批扁打綠,徹底和民進黨切割。拚著近八十五歲的年邁身軀,李登輝奮力為第二張政黨票奔走、呼籲,他說,政治每天這樣吵來吵去,如果老百姓不懂得運用自己手上這第二張選票,台灣恐怕就要“滅國”了。
“滅國”。這是李登輝的憂心,也是他對台灣未來最嚴重的一次警示。在藍綠兩黨的眼中,二○○八“總統”大選是一場政權保衛和政黨輪替之爭,但李登輝在現狀中,看到了藍綠相互毀滅、各自裂解的可能,而他不打算等時局走到那一步,才開始著急。
對於曾經一同牽手的陳水扁,李登輝如今不僅不假辭色,還避之唯恐不及,而民進黨執政八年下來,不僅對台灣的民主化毫無貢獻,還讓台灣的認同往回倒退,這讓一再強調“本土”的李登輝非常介意。對於即將代表國、民兩黨參選“總統”的馬英九和謝長廷,他雖然沒有疾言厲色,失望和不滿之情卻溢於言表。就李登輝的角度觀察,馬英九clean,但能力不夠;謝長廷有能力,但擺不脫陳水扁的束縛。李登輝沒有言明的或許是,民進黨做得太爛,要贏的可能性不高,但一個由馬英九帶領的國民黨政權,和他心目中理想的“本土政黨”相距太遠。
李登輝提出了“正反合”的辯證過程,他顯然在等待一個從目前混亂局面中崩解、重組、再造的機會,而崩解的第一步,就仰賴“立委”選舉首次出現的第二張政黨票。儘管藍綠陣營都冀望他能在選前最後一刻,對己方發揮臨門一腳的功力,但李登輝選擇與藍綠一律保持距離;即使不是台聯,相信李登輝也會支持一個他認為可以延續本土的“香脈”。
真正的第三勢力,是否會在藍綠廝殺的混亂戰局中異軍突起?李登輝對台灣可能“滅國”的預言是否成真?或許深感時不我予,這位縱橫台灣政壇二十年的老將,這次出手既快且急,而他急急出手的劍鋒,是否還能直指對手要害?政治瞬息萬變,唯有時間能給個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