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觀這兩篇專論的要點,可以歸納出如下幾點:一,台灣的經濟繁榮將明顯地受制於北京與台北間政治關係的變化。二,美國方面傾向於認為中共可能採取武力手段併吞台灣,但卻很少想到台灣方面可能主動選擇與大陸結合。三,如果統一實現,中國的軍事部署將不再以台灣為目標,將會重新靈活地調整。美國在台海地區的軍事戰略,美國與日本的軍事同盟關係,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關係,都將會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四,兩岸統一可能會損害到美國若干的利益,但是相較於消除引爆美中軍事衝突的“發火點”,那些因兩岸統一而導致的不利損失,也可以算是化解戰爭危險的代價。
由此可見,美國智庫對美國對台政策的思考,出現了三大變化:第一,對兩岸形勢的變化很敏感,對大陸不斷增長的實力很重視。第二,試圖得出兩岸統一對美國未必是壞事的結論。第三,美國利益受損最大的問題是捲入兩岸戰爭。
當然,這樣的思考畢竟是智庫的思考,如果這樣的思考成為美國社會主流思想,很可能會對美國修改對台政策時發生指導性的作用。但是,目前沒有達到這樣的狀態。美國對台政策還在徘徊中。
不過,台灣政局的異變將不得不牽制著美國對台政策的改變,不是更好,就是更壞,一味地打模糊牌是無濟於事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台獨”勢力的惡性發展、兩岸關係的日趨緊張,美國僅靠模糊政策不足以維持台海局勢的穩定,不更加旗幟鮮明地反對“台獨”、遏制“台獨”,美國的對台政策將失去約束力。
2003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美國問題專家金燦榮表示,美國在未來有可能發生的台海衝突中將置身事外,而這一時間可能是5年。美國方面在努力地與“台獨”保持一個越來越清晰的距離,從近期看,這個趨勢還不明顯,它只是從減少“戰略模糊性”來講,而這幾年美國方面不支持“台獨”這個理論有一個潛在的、戰略性的含義,就是它跟“台獨”保持越來越清晰的距離。這樣,美國在未來有可能發生的台海衝突中將會置身事外,因為它早早地就跟台灣的“獨立”選擇劃開了界線。
時間已經過去了4年半,也就是接近5年了,金燦榮教授當時堪稱為極為大膽的預測,在今天看來趨勢是對的,美國對台政策的確是往這一大方向在發展。但是,美國至今尚未達到在台海衝突中將置身事外的政策變化。美國的心路歷程走的非常艱難,但又不得不往前走。
美國對台政策在被動中猶豫,最典型的事件莫過於美國國防部澄清聲明。2007年11月,美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5日發出聲明,澄清五角大樓網站11月3日、4日的兩篇報導提及台海現狀的文字。聲明強調,先前的新聞稿“描述不正確”。11月3日的新聞稿所稱“美國希望看到以和平方式統一”,是對美國政策“不正確的描述”。 對於11月4日的新聞稿提及,“布什總統反對台灣這個島國獨立”,發言人說,“這是不正確的描述”。
由此可見,美國對台政策有三不內涵:一不支持两岸統一。二不採取實際行動打擊“台獨”。三不願意改變台灣海峽現狀。
由此可知,美國對台政策帶著腳鐐在跳舞,怪不得總是這麼的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