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0日電/在美國國內兩大政黨轟轟烈烈舉行總統候選人初選的大氛圍中,布什總統啟程進行他任內最重要也可能是最後一次的中東之行。毫無疑問,白宮雖然依照慣例,在總統候選人初選的過程中保持中立,置身事外,但是,布什理應聽到,由民主黨非裔候選人歐巴瑪叫響的“改變”口號,已然成為兩黨候選人的“共同辭彙”,也成為吸引選票的利器,聽在白宮耳朵裏,顯然不是滋味,因為整個國家都對現狀不滿,對總統的工作不滿,需要“改變”才能獲得民眾的青睞。
美國《世界日報》今天刊登社評說,對比這種情況,當年雷根總統和柯林頓總統的最後時期,黨內候選人至少都表態還要繼承在任總統的重要“政治遺產”,如今布什總統已經在一片“改變”聲中被邊緣化了,這真的有點“情何以堪”的淒涼味道。但是,美國總統是一個全球最重要的權力位置,如果有心,只要在位一天,就可以做出一點別人難以做到的事情,可以有益於美國,也有益於世界,甚至改變歷史對總統本人的評價。而布什總統的中東之行,正面臨著歷史給與他的最後機會,能否把握得住,能否創造出可以被世界記住的“政治遺產”,端賴他自己的決心勇氣和選擇。
布什中東之行的重要性,也被恐怖組織基地的恐嚇所證明。布什還沒有動身,被美國法院判定為“叛國罪”的美籍猶太裔,同時也是凱達發言人的蓋丹發表錄影資訊,號召“聖戰者”用炸彈和汽車炸彈,而非鮮花和掌聲去歡迎布什。因為凱達組織很清楚,如果布什此行真的下全力去推動以巴和談,確立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時間表,並說服主要中東國家認同以巴共存的共識,那麼回教激進主義將會喪失發展壯大的土壤,恐怖攻擊將會失去最大的“正義藉口”,溫和的回教主義將會持續壯大,與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形成良性互動的和平機制。而在之前,布什推動的單邊主義反恐、霸權主義反恐,卻諷刺地成為恐怖主義組織在中東和全球招募“新血”的動力。
社評指出,布什出訪的時機有喜有憂。喜的是,2008年初始,全球祈求和平的氛圍正濃,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位的領袖都有強烈的願望達成和平,中東主要阿拉伯國家也接受土地換和平的以巴和平路線圖,用巴勒斯坦獨立建國來換取對以色列國家安全的承認;憂的是,以巴雙方的激進勢力繼續在阻撓和平進程,哈瑪斯在加薩地帶與以色列的衝突加劇,還有巴基斯坦局勢不穩,伊拉克泥沼難以拔腳,阿富汗局勢繼續嚴峻。在這種情況之下,布什總統必須要徹底拋棄“政治做秀”的心態,也要拋棄只是為伊拉克困局解套的“圍魏救趙”的策略,更要拋棄偏袒以色列,偏袒美國軍工產業的集團利益,以創造歷史,創造和平的責任感,拯救生靈塗炭的慈悲心“兵臨城下”,以美國的強大壓力和全球民意為後盾,迫使或者說服以巴雙方以及阿拉伯主要國家簽訂和平協定,保證以巴雙方的安全和生存,並在布什任期內達成巴勒斯坦建國時間表。如此一來,凱達組織的威嚇將成為空洞無力的叫囂,恐怖主義也會遭遇釜底抽薪的打擊,中東局勢則會柳暗花明,而美國國內總統選舉的“改變”呼聲會有局部的修正,因為他們至少必須在推動中東和平問題上,繼續布什的“政治遺產”。
當然,這是不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因為過往的七年歷史證明,布什常常會因著自己的主觀偏執,一路走在錯誤的戰爭政策之上。但是,我們還是要期待,在臨近下台之際,在思考自己歷史評價的關鍵時刻,布什可能會有“驚人之舉”,抓住歷史的瞬間,來改變歷史進程!
社評表示,我們相信,在全球最嚴密的保安措施之下,凱達的“獵首”或者炸彈攻擊不會得逞,但布什是要鮮花掌聲,還是歷史的罵名,全在乎他自己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