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黨輸到潰不成軍,選制改變是主因。(中央社圖) |
中評社台北1月13日電(記者 鄒麗泳分析報導)這次“立委”選舉,民進黨在區域及不分區“立委”席次只獲27席,不但失去第一大黨地位,甚且輸到潰不成軍。這是民進黨1986年創黨以來,“立委”席次最少、選舉結果最慘烈的一次。最重要原因是,首度實施的單一選區兩票制,是零和遊戲,贏者全拿,民進黨的席次率與得票率不成比例,也是票票不等值的結果。
選制改變,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席次巨大翻轉的重要因素。過去採行複數選舉方式,由於,民進黨在提名策略、配票以及選戰議題上打得比國民黨出色,造成民進黨的席次分配往往高於得票率。這種情況碰到新選制則完全逆轉,變成民進黨在席次上討不到便宜,還吃大虧。
綠營人士指出,區域“立委”的得票率計算方式,應該以總選舉人數除以民進黨提名的各地候選人所得票數加起來,這樣才是民進黨的區域“立委”實際得票情形。綠營估,今年民進黨在區域“立委”選票雖有下降,但仍保有基本盤三成多的水準。
上次“立委”選舉(2004年),民進黨戰果豐盛,是歷次選舉得票率最高的一次,達到35.7%選票,若加上也是綠軍的台聯得到7.8%選票,泛綠陣營總共有43.5%得票率,民進黨分配到87位“立委”席次。
今年,首次推出的政黨票,投票率為58.3%,民進黨分配到14個席次,得票率是36.91%,經扣除得票率未達5%政黨得票數,計算出民進黨得票率為41.87%。依政黨得票率的結果來看,民進黨雖下降,但不算太多,與席次率相較簡直是天差地別。
其實,“修憲”通過選制改變,就已經註定民進黨在這次“立委”選舉必敗的結果,除了,花、東、澎湖、金門、馬祖等離島縣市,加上平地與山地原住民6席,總共有11席的“鐵輸區”。外部環境不利,很多選區的基本盤都是藍大於綠,加上組織系統不如國民黨綿密的情況來看,民進黨難逃敗局命運,但是僅存27席,連四分之一席次都拿到不到,有點令人意外。
環觀民進黨歷次“立委”戰果,可以知道這次成績如何悽慘。1998年“立委”選舉,民進黨還在三成以下苦苦爭札,得票率只有29.6%,國民黨則有46.4%實力。
政黨輪替後,2001年的“立委”選戰,“立院”版圖重新大洗牌。親民黨與台聯相繼成立,兩個新興政黨都瓜分到國、民兩大黨的票源;有趣的是,民進黨得票率不但未下降,還是第一次突破三成大關拿下33.4%選票,囊括89席。台聯初試啼聲,首戰奪得7.8%選票,有13席,大綠小綠的“立院”版圖有4成12實力。
2004年“立委”選舉,民進黨戰果豐盛,是歷次選舉得票率最高的一次,達到35.7%選票,若加上也是綠軍的台聯得到7.8%選票,泛綠得票率更達43.5%,跟藍軍的46%多相差不多。
再看這次“立委”選戰民進黨全軍覆沒的台北市。1998年首都市長廝殺激烈,扁馬對決,陳水扁只拿到45.9%選票、成為馬英九的手下敗將,馬則一舉囊括51.1%過半選票。
2002年的台北市長選舉,在馬英九強大光環下,民進黨推出李應元與馬對決,雙方實力縣殊,李應元守住基本盤35.9%,馬英九則像吸票機一樣奪得64.1%選票。
2006年,謝長廷代表民進黨出征,競逐台北市長囊括40.9%選票,儘管搶攻台北市長寶座敗北,卻打了漂亮一役、雖敗猶榮,也蓄積謝長廷參加黨內“總統”初選的巨大能量,進而一舉奪魁代表民進黨競逐今年“總統”大位。國民黨郝龍斌順利當選台北市長,但他只拿到53.8%選票,比起馬英九逾6成得票率,掉了10.3%選票,有人以“慘勝”形容郝龍斌的北市政權。
南台灣重鎮高雄市方面,1998年,謝長廷空降南下高雄與國民黨吳敦義爭鋒,謝以48.7%險勝吳敦義的48.1%;2002年,謝長廷蟬聯,成功拿下過半選票50%,贏黃俊英3.2%。2006年,陳菊與黃俊英對決,激戰到最後一秒鐘,陳菊以0.1%險勝黃俊英,得票率是49.4%。
從上述資料可知,民進黨的整體得票率雖有下降,但不像席次率一樣潰敗,這正反映選制改變對政黨勢力消長、“立院”生態及政治版圖重新洗牌的影響有多麼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