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7日,受雨雪天氣影響,廣鐵集團湖南境內京廣線供電接觸網多處斷電,電力機車無法通行,武昌火車站候車室內擠滿了等待乘車的旅客。 |
中評社香港1月31日電(記者 羅德儀分析報道)一場風雪自本月10日突襲華中,災情一發不可收拾,蔓延至華南,至今已橫掃了大半個中國,湖南災情更是50年一遇。暴雪導致南方斷電斷水、鐵路公路中斷、機場封閉、上百萬民眾滯留。暴雪為何造成這麼大傷害?事實上,災情揭露了南方防寒意識薄弱,種種機制存在缺失。
民政部統計,截至28日,有14個省市受災,災民7786萬,死亡24人,直接損失220億元。其中湖北、湖南、安徽、貴州、江西等省份災情最為嚴重,廣州市30日也有一度近80萬旅客滯留。
廣州火車站一夜間擠上數十萬人,頓成媒體的焦點。總理溫家寶30日趕抵廣州災區現場,指揮抗災工作,安撫了民心。試想想,數十萬人冒著嚴寒、風兩持續被困在擁擠的車站內、外,一旦處理失當或不及時,爆發了流感,爆發了民怨,等等,後果將非同小可。
人潮久久無法疏散,且連日來人數有增無減,背後反映的是鐵道部門反應遲緩,應急預案制定失準。正如雪災發生後,中國媒體分析指出,鐵路部門及供電單位等國企,以特權身份營運壟斷行業,加上自負盈虧的經濟壓力,打出“製造短缺”、 “災情嚴峻”的擋箭牌,無疑加重了各地災情。
面對突發的風雪,地方政府應急預案不充分、缺乏針對性,造成大量旅客露天滯留;高速公路積雪清除經驗欠缺;部門之間資訊不通、協調不力。凡此種種,充分暴露了南方地區在“防寒機制”上不足。
相對於北方,南方更重視防旱防澇,對於防寒缺乏應有的認知和重視。南方固然是更有可能發生旱澇,防旱防澇更為現實,惟我們考慮的不該是“一萬”,而是“萬一”, 若我們不居安思危,那麼天災就很可能演變成人禍。
一場雪災、一個人潮湧湧的廣州火車站,將正在急速崛起的中國背後體制上的脆弱,表露無遺。擁擠的社會在災害面前的脆弱性,仍是中國的一個軟肋。面對一次又一次天災,我們不能總以“30年一遇、50年難遇”來自我開脫,當前急務,是抓緊“防寒機制”建設,建立完善的雪災預報及應對系統,並改革國企壟斷市場的弊端,將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放到第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