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中國物價水平的過快增長留下了3個關鍵節點:除1988年外,還包括1985年,零售物價總指數比上年平均上升8.8%;1994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增長24.1%。
親歷中國物價改革的溫桂芳認為,這3次通貨膨脹與物價體制改革是密切相關的。在計劃經濟時代,價格由政府制定,商品的價格長期被壓抑。從1985年到1988年,中國的物價改革戰略轉變為以“放開為主”,同時放開小商品價格,並對部分商品實行價格雙軌制。由於受發展水平和經濟環境的制約,在供求矛盾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引發了明顯的通貨膨脹。
1992年,中國開始重新加快價格改革。到1994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由市場調節的商品已超過90%。
關於1994年居民消費價格水平創下的歷史最高漲幅24.1%,公報認為,原因在於“前兩年社會需求增長過快、貨幣超經濟發行的滯後影響,部分農產品因災減產,加上國家政策性調價和一些影響物價的宏觀改革措施出台。”
面對經濟過熱和高通貨膨脹,從1997年開始,中國實施經濟緊縮政策,嚴重的通脹問題很快得到緩解,並出現了連續多年的低物價甚至負物價現象。
瑞銀集團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認為,正是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特殊進程,使中國的物價調控留下了類似“翻滾過山車”的運行軌跡。
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輿論廣泛關注的通貨膨脹只是暫時現象,雖然1、2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仍會繼續上揚,但到年中就會隨著供給壓力的緩解而開始下降。雪災對宏觀經濟的幹擾也會很快消失,中國經濟2008年很可能繼續保持或接近兩位數的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