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和日本友人共賞蘭花。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2月20日電/“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明代詩人張羽的五言絕句《詠蘭花》確實抓住了蘭花的特徵:花朵不大,也不問是否有人讚賞,卻默默地散發著幽香。正是由於蘭花的這種特點,它一直被中日兩國的文人墨客所鍾愛。上世紀60年代,小小的蘭花更是成了中日之間溝通的橋樑,一次巧妙的“蘭花外交”成功地促成了兩國間的重要貿易,為日後兩國關係的正常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松村謙三巧妙牽線
新華網報道,1963年4月的一天深夜,中國對日工作負責人廖承志家裡的電話鈴聲突然響起。當他拿起電話,話筒中傳來了一個熟悉的聲音,對方正是廖承志的大學校友、日本著名政治家松村謙三。松村在電話中寒暄了兩句,突然提出他要以日本愛蘭會會長的身份,邀請中國迅速派一個蘭花代表團訪問日本。這個請求頓時令廖承志感到有些奇怪。要知道,松村是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內三木─松村派的領袖之一,在政壇有相當的影響力。他為何如此急促地要中國派蘭花代表團訪日呢?
放下電話後,廖承志立刻向周恩來總理報告了情況。兩人經過分析,認為松村的請求與當時兩國貿易面臨的困境有很大關係。松村是日本國內力主中日兩國關係正常化的政治家。這位剛直坦蕩的老人自幼沉浸於漢學研究,最喜愛蘭花,對中國有特殊的感情。日本投降後,松村曾帶頭反對岸信介內閣的親美反華政策。在1959年和1962年,松村不顧黨內壓力和美國的威脅,兩次率團訪華,與周恩來總理達成以漸進的方式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共識。訪華期間,兩國簽署了《LT貿易備忘錄》,同意在東京和北京互設常駐辦事處並實現互派記者,開創了著名的“備忘錄貿易”。
然而在落實備忘錄貿易的過程中,卻出現了種種困難。先是日本政府遲遲不肯批准向中國出口維尼綸成套設備,接著兩國互設代表處也遇到了阻力,而來自美國和台灣方面的壓力更讓當時的池田勇人內閣對備忘錄貿易產生了畏難情緒。形勢的轉變令松村焦急萬分,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好主意,邀請中國派蘭花代表團訪日,與日本政府進行談判,打破當前的僵局。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因為松村謙三愛蘭花是眾人皆知的,在訪華期間他曾與朱德討論過養蘭心得,因此以交流蘭花的名義邀請中國代表團訪日可以省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在得知了松村的真意後,周總理和廖承志決定立刻派代表團赴日,商討兩國貿易和設立常設機構問題,並希望藉機實現交換記者。
“蘭花代表團”訪日
1963年4月29日,由蘭花專家、福建省委統戰部部長張兆漢為團長的中國蘭花代表團動身訪日,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廖承志的3位得力助手孫平化、王曉雲和王曉賢成為代表團成員。孫平化等3人雖然對蘭花了解不多,按他自己的話說“我連蘭花和韭菜都分不清”,但他們卻是代表團中最重要的人物。在東京羽田機場,中國代表團受到了松村謙三的秘書山本重男的熱情接待。山本重男首先轉達了松村的歉意,因為松村認為他每次訪華都享受國賓級待遇,由中國政府領導人出面迎接,可是在日本他卻無法用同樣的方式報答,覺得很對不起中國客人,於是叮囑山本重男一定要用最大的熱情接待中國代表團。並不富裕的松村還打算自掏腰包支付中國代表團訪日的所有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