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南都:鐵道部反駁郭錫齡 用語十分不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20 12:15:07  


  中評社香港2月20日電/南方都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春運臨近尾聲,各方壓力緩和,於剛剛過去的冰雪災害與滯留事故,恰是及時檢視的時刻。昨天下午,鐵路部發言人王勇平接受媒體訪問,談及春運期間廣州地區的旅客疏運工作,特別回應了廣州市政協副主席郭錫齡對鐵道部的批評。雖是據理力爭,却也針鋒相對,批駁之勢急切淩厲,回應之心反而淡薄。熟知慣常的言辭句式語氣,不免要從這番嚴辭厲句的機構發言中,看出今日批評的際遇,作一番如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遐想。

  社論說,郭錫齡所說,無非意指鐵道部應該為廣州地區旅客滯留負責,至少是負部分的責任。而郭的質疑,不過是以政協副主席的身份,說出了民間普遍存在的疑問。疑問的存在,是以釋疑的不及時、不主動、不公開為前提的。公衆疑問的真實與否根本無須追責,而釋疑的姗姗來遲却正是機構失責的反證。大災大難過後,公開討論誰要負責,誰要挨罰,本是正常的公共生活,也是必要的社會情緒出口,就像公開宣傳誰應該得表揚,什麽機構應該授獎一樣,是一個公共事件完整的正負兩面。這個道理本來淺顯,只是落實到政府機構的獎優罰劣之上,便無來由地敏感起來,使得可能從災害中增進的全民經驗,也一幷敷衍塞責過去。這種狀况,無疑要令民衆心痛而不忍見。

  鐵道部發言人稱,郭副主席所言既違背事實又違背常識。

  社論認為,這樣的語句,用于科學辯論是可以的,用于回應公民的質疑,却是十分的不妥。鐵道部作為國家鐵路管理和運營的唯一機構,一手掌握鐵路系統的所有信息,這是作為普通公民的郭錫齡不可能占有的。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更為關鍵的是,這種公共機構與個人的能力不對稱,使得質疑成為公民的天然權利,而不必受制于事實的絕對准確。事實與常識,衡量的只是權利行使水平的高低,却絲毫無損權利行使的正當。如果以違背事實和常識的認定,來否定郭錫齡批評與質疑的權利,這種邏輯是站不住脚的。

  社論指出,事實上,對公開批評的不適應已成今天公共機構的痼疾,對質疑權利的不自信構成了公衆情緒的嚴重壓迫。而當發言人王勇平質問,“當廣大鐵路幹部職工和廣州地區人民群衆幷肩戰鬥、奮起抗災、共渡難關的時候,郭副主席身在何方?”這樣的發問,近乎要以道德優勢取消郭錫齡的批評資格。

  鐵道部發言人的批駁表態,在網上迅速為更汹涌的批評浪潮所反噬。拋開郭錫齡言論的事實依據不論,郭錫齡所遇到的極不對等的機構批駁,變形成為讓批評者感到緊張的威壓信號,構成公衆行使批評與質疑權利時要自覺弱勢的鮮明印象。鐵道部發言人的所謂回應,流露出對社會批評的極為敏感與不適應,更在不經意間傳達了對正當質疑的無禮棒喝。一家政府機構的公開發言,給公衆造成如此的社會觀感,是相當失責和沒有風度的。

  總理溫家寶曾在冰雪災害肆虐時到達重災區江西,他說:災害使我們損失了一些東西,但這是暫時的;災害使我們得到了許多東西,這却是持久的。總理所言,同樣不過是“吃一塹、長一智”這樣樸實淺顯的道理,放在風雪中堅持的個人身上,得到的是信心、勇氣和力量,放在社會生活的公共領域,得到的就是反思、改正和進步。這就使得在面對災害時,一個社會敢言無忌的反思與衆志成城的抗擊具有了同等重要的意義。

  社論說,剛剛過去的這場災害,既使全社會真的相信皆由天災而起,也自然還有公共事務的不足之處可堪追問。完全沒有缺點暴露、機制反思的災後重建工作,是極不正常的,也是違背事實和違背常識的。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說,抗擊冰災、成功疏運的壯舉,是各界齊心努力所達成的,理應倍加珍惜。而今日難得的批評局面,復蘇的質疑精神,萌芽的公民權利,漸進的公共探討,在不在這理應倍加珍惜之列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