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餃子的自述:相煎何太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22 12:16:31  


  我,餃子。有人說我的祖先誕生在美索不達米亞,但是我只知道我來自大唐。日本人也都說我是中國的。我在日本就等於“中國”。

  在日本中華料理店裡,只要我一出現,就是七個。一份“我”,只有五個,頂多七個。雖然有些孤單,但也雄踞菜單幾十年了。  但是,在日本土生土長的我的兄弟們,發育不良,癟頭癟腦。說白了,就是不好吃。再說,七個兄弟,再英雄也不夠人家塞牙縫的。

  七雄霸天下  有個日本人,請一個剛從中國來的小伙子到店裡來吃“我”。擺上一盤七個,轉眼之間吃了下去,就不見下文了。弄得那小伙子哭笑不得。  我問過幾個五呎日本男兒:七個,夠嗎?不夠也沒有辦法。一份“我”四五百日圓,窮學生,多了吃不起啊!好在店裡準備了各種“我”的套餐——“餃子配米飯”、“餃子配麵條”、“餃子配餛飩”……  怎麼把我給“配”了?一打聽才知道,在日本人眼裡,我是“菜”!就跟“麻婆豆腐”、“青椒肉絲”一樣。那不是喧賓奪主嗎?醰在中國我明明是“飯”嘛。中國人吃一頓“我”,頂多上兩個涼菜下酒,哪有豆腐、青椒的份兒!

  所以,我的日本兄弟都是“煎”的。想吃“水”的,除了去打著“水餃子”幌子的真正中國餐館,就得去中國人家。“在中國人家裡,我的氣派可就大了。白生生的一大片,一兩百個一頓,不但正宗、好吃,還管夠!”

  日本人包“我”的時候,從超市買來皮兒、肉餡、白菜、韭菜、蝦,切好,拌好,包好,上鐺一煎,我的日本兄弟就出世啦。可就是不能煮,一煮就“露餡兒”。因為日本會包“我”的人不少,會捏“我”皮兒的不多。超市賣“我”的皮,那簡直就是圓的餛飩皮!厚薄一樣,一抻就破,薄麵又多,很難包嚴。“煎”還可以應付,“煮”上一會兒,我的兄弟們就面目全非,成“片兒湯”了。日本人不是不知道有“水餃子”,在他們眼裡,“水”的才是正牌,是高於日本“煎”的。

  你只要和日本人一提到我,他們就會眼睛發亮。你再說你會包“我”,那就會受到“VIP”的待遇,懇請你教他們如何包。你一答應,那麼,“餃子教室”、“餃子大會”、“餃子宴”的請帖就會像雪片一般飛來。

  皮包不住餡

  教日本人,最難最費勁的就是趕皮兒。和麵、醒麵還不費勁,可是一旦包起來,一個人捏要供幾個十幾個包。

  捏得再快,也供不上。可以先教幾個手腳靈光的,教會了她們捏皮兒,老師不就輕鬆了嘛!其實也不行。雖然她們覺得自己捏餃子皮很有意思,但現在的日本人,包括女孩子,心靈手不巧,已不習慣“動手動腳”。手捏皮兒就是比機器壓的好吃。這方面日本人的領會能力超群。日本人吃東西,主要不是品“味兒”,而是品“勁兒”——口感。生魚片沒有味道,吃就吃那各種口感。只要是吃過手捏皮兒“我”的日本人,其“餃子觀”一定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死心塌地地成為“手捏皮兒派”。怎麼包,教起來也不容易。不怕不會的,就怕“會包”的。因為日本人包“我”,習慣“順拐”——從一頭捏到另一頭,包出來的“我”,“褶兒”都衝著一邊。又不敢用力,怕“露餡兒”。根本沒包過的,你可以教她,先捏緊中間,再從兩邊抻著往中間捏,就可以多放餡,包出來漂亮。可是如果有一兩位能幹的主婦,給丈夫、孩子包了幾十年的“我”了,不但不聽你的,還會“義務助教”。再一轉眼,老師剛教會的新手,也都“順拐”了。包出來的“我”,又都是癟頭癟腦的了。唉,到底是“強龍鬥不過地頭蛇”,就算老師你是來自我家鄉的“龍的傳人”!

  不過,把有意思的事弄得沒意思,才是日本人。手工的“我”聲譽上升,機器餃子沒了市場,連日本舖子也打出“手造餃子”招攬顧客。畢竟下館子還是太貴,自家包,是有意思,但太費勁了。商人出來了:我替你們解決!保證是手捏皮兒。又便宜,又是真正中國人手工包的。

  反正麵粉也得進口,白菜也得進口,肉和蝦也得進口,乾脆就包好了再進口吧。於是,成盒、成箱、成集裝箱的從中國進口,“冷凍手工”的“我”,就進了日本的超市,上了日本人的餐桌……這“很有意思”就成了“沒有意思”了。

  我接下來的歷險,就請諸位自己看新聞吧。皮包不住餡,相“煮”,不,相煎何太急!(作者馬挺為在日華人學者/來源:大公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