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9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刊登時事評論員陳子帛的文章說,和台灣任何一次重要選舉一樣,此次“總統”選舉的參選人要端出政策“牛肉”。除了出版書籍,發表政見,參與電視辯論會,刊登廣告之外,馬英九和謝長廷還充分利用網路和博客等新媒體。但是,所有的政策都必須訴諸文字,文字表達最權威的就是書籍。
謝長廷陣營這一次推出的書籍題為《幸福台灣,幸福經濟——謝長廷不變的承諾》。這本書推出之後不久,謝長廷在金門拜票時發表了所謂的“金門宣言”,表示如果當選,首先要讓台灣成為非戰地區,金門成為和平特區;不但台灣要發展,還要促進中國民主化。
他說將邀請胡錦濤主席訪問台灣,到金門協商,兩岸間爭議應先擱置,不要妨礙其他可以解決問題的進展。他認為與胡錦濤協商比較好的地方是金門,因為金門以前是戰地,如果把金門定位為“和平特區”,非常有意義,可以讓金門成為全世界媒體的焦點。協商的議題是兩岸共謀經濟發展、和平相處,如何盡世界責任等。儘管兩岸關係在書中只占一個章節,卻是大陸以及海外觀察兩岸關係的朋友們必須甚加關注的內容。
主張不放棄協商談判
文章指出,誠如“紅衫軍”一位重要參與者魏千峰律師早前在《聯合報》撰文所指出,謝長廷對馬英九持有綠卡與股票大肆批評,也提出“台灣維新”的政見,前者受到媒體熱烈報導,後者甚少見報。其實比較兩位候選人的優劣,除能力與品格,政見高下是重要一環。
魏千峰對謝長廷的政見多有評論,指出:“台灣維新”政見中最大突破者,乃系不畏民進黨基本教義派反對,主張與中國大陸協商談判,惟必須先致力內部團結穩定,才能在談判時爭取較好條件。謝氏此種主張,較馬英九一黨傾斜式的大陸政策自有其周延之處。惟謝反對中共與國民黨的九二共識,也未對聯電公司榮譽總裁曹興誠的兩岸和平共處之道是否可行表示意見,此似有所不足。
文章說,我們也注意到,在有關兩岸關係的章節中,謝長廷超越了台灣主體認同,提出了開放性的概念,而開放性其實最重要的是對大陸的開放,無論是否增加了固本自主、台灣福祉為先的前提,但這是對基本教義派立場的修正。
在目前的政治情境之下,很難要求謝長廷接受九二共識。但我們注意到,他在書中委婉提到了追求共生的願景訴求,其中有幾個要點值得一提:
謝長廷主張,先凝聚內部共識基礎,作為和大陸談判的前提條件;其次,強調台灣絕不會、也不應該放棄和平協定與對話的機會;再次,繞開九二共識概念,主張兩岸應建立“方法上的共識”,其中包括時間的共識(即兩岸之間不存在立刻解決的急迫需求),程式共識(兩岸問題的解決,一定要尊重台灣2300萬人民的意願),繼而提出,如果兩岸領導人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都有共識,就可以對話,不一定立刻有結論,但緊張情勢可以緩和,雙方對有共識的事情先做,沒有共識的就等營造共識之後再做。謝認為這就是他的務實,也是推動兩岸關係和解化、正常化的一步。
應給予必要的重視
文章表示,謝長廷闡述了互信和共生的辯證關係,提出了度德量力的觀念,建議大陸學會強者的妥協,以為這種仁者的胸懷才能化威脅為互惠,為世界創造和平,普受各國尊重。
對於政客在政治選舉期間的話語,我們很自然會將之歸為選舉語言、欺騙選票的範疇。加上李登輝和陳水扁無數次出爾反爾、違背誠信,北京早就對類似的政見丟棄幻想,冷眼相對,甚至不願意深入剖析解讀。
我們當然可以認定謝長廷的書是在騙選票,問題是,為什麼他要利用兩岸關係議題來騙選票?原因無他,至少說明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是主流民意,不可拂逆;連民進黨也無法規避發展兩岸關係的議題,這一點必須被重視。而在台灣政治發展以及兩岸關係面臨重大轉折的當下,無論是馬英九還是謝長廷,他們涉及兩岸關係的政策主張,都應給予必要的重視。
文章認為,謝長廷所謂的“台灣維新”能不能成功,我們無法確知,但“幸福經濟”或者“幸福台灣”的落實,不能沒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
在冷眼旁觀馬英九和謝長廷之間的潑墨戰、口水戰以及彼此之間惡質化選舉語言之餘,不妨從兩個陣營的政見書中,把握台灣政治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基本特色以及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脈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