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8日,雲南省出席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乘飛機抵達北京西郊機場。 |
中評社香港3月1日電/《紫荊》雜誌評論員刊文說,近幾年,中國普通民眾對“兩會”的關注程度迅速增加,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亦成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出現這一積極變化的原因之一,是政府施政貼近民生,把民眾日常生活“小事”擺在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繼推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惠民政策,普通民眾從中受益。
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要求,要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為重點,大力改善民生。本屆政府“親民”的顯著特色,以及推出的使億萬平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受惠的民生政策,同樣廣泛贏得了人們的讚譽。
第一,紓緩、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三難”問題。即“看病難”、“住房難”、“上學難”方面,成效明顯。普通民眾這三大生活難題,也是政府工作的難點,本屆政府迎難而上,針對“三難”問題,推出了一系列大力度的政策措施。“看病難”方面,加大財政投入,最近幾年,全國財政用於衛生投入的增幅年均超過了20%。目前,面向城鎮就業群體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7億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人口去年達到了7.26億人。中國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初步形成,“看病難”得到有效緩解。“上學難”方面,國家免除了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活費,1.5億農村中小學生受惠。國家還加大了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力度,因家庭困難上不起大學的事近幾年已很少發生。在“住房難”方面,去年國務院原則通過了“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把解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職責。北京、廣州等地方政府推出了解決低收入家庭困難的“廉租房”、“限價房”等。預計未來幾年,廉租房制度保障範圍將進一步擴大到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
第二,擴大就業改善民生。從二○○三年開始,政府從注重經濟增長轉為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並重,擴大就業率成政府施政的重要目標。近幾年,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控制在4.3%以內。去年,就業促進法草案公佈,該法的實施,將使中國建立起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
第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得到加強。近幾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對社保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去年中央財政安排社保支出達2,419億元,從二○○五年到二○○七年,全國4,000萬企業退休職工的養老金連續三年上調。在中央政府和各級政府的努力下,全國參保人群不斷增多,覆蓋面持續擴大。
第四,加大了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深得民心。政府除通過稅收、財政手段在再分配上更加體現公平,向普通民眾和弱勢群體傾斜外,還加大了對收入初次分配的調節力度,比如限制壟斷行業的工資標準等。與此同時,政府還在進一步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規範收入分配秩序的問題,將繼續出台更有力的政策化解分配不公的問題。
第五,調整“三農”政策,廣大農民直接受惠。近幾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增幅明顯,去年的支出達4,381億元,比上年增長22.8%。為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政府加大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去年用於這一項目的資金達到了9億元。
綜上所述,在過去的幾年中,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中國普通民眾從中感受到了“普通人”在本屆政府施政中的分量,而黨和政府也因此贏得了民心。保障和改善民生,仍將是新一屆政府施政的著力點。
具體來講,可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務,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公共財政繼續向民生傾斜,向弱勢群體傾斜;擴大就業;調節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抑制物價,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繼續加大支農惠農力度,提高農村扶貧標準,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