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3日電/選情民調無法直接預估選舉結果,部分選民不願表態是原因之一。要研判近幾年選舉結果,最關鍵是掌握“藍明綠隱”的選民心態,才能作出聰明判斷。
民調中的選民可以分為“隱性”與“顯性”兩種,顯性選民願意公開表達支持特定候選人,隱性選民則否。
以聯合報去年以來十次“總統”大選相關民調為例,每次調查平均都有二成五不願意表達支持意向的隱性選民,比率較2004年“總統”選舉略增二個百分點左右。
一般來說,調查機構公布的都是表態者的支持意向。以該報為例,在顯性選民中,馬蕭配歷次調查都穩定領先謝蘇配。不過,馬蕭配看似大幅領先,卻非毫無隱憂,因為真正可以影響選舉成敗的,其實是不願意在民調中表態者的動向。如果未表態的隱性選民以泛綠支持者居多,那麼馬蕭配的領先幅度就不如表面數字這麼樂觀,甚至可能落敗。
至於該怎麼判斷民調中隱性選民是綠的多?還是藍的多?分析聯合報過去八年三百零七次與政黨支持率有關的全國性民意調查數據,可以嗅出一些端倪。
趨勢資料顯示,民調中的政黨支持表態率會隨著臺灣政治氣氛浮動。2000年“總統”大選結果揭曉前,受到國民黨長期執政影響,民調中願意承認自己支持國民黨的人明顯多於民進黨,差距至少九個百分點。
陳水扁當選“總統”,讓民眾表態意願出現重大轉折,願意在民調中承認支持國民黨的人驟減十個百分點以上。更甚者,民進黨執政的前四年,民調中願意表態支持民進黨的人,超過支持國民黨者,綠色隱性選民大幅減少。
不過,2005年爆發高捷弊案,繼而陸續傳出台開股票、SOGO禮券、國務機要費等弊案風波之後,民進黨支持者由“公開力挺”再度轉趨“低調”,願意承認政治立場傾向民進黨的人跌破二成,創下新低。近二年來,民眾政黨支持表態率大致回到政黨輪替前的態勢。
以上顯示,民眾回答心態會隨著政治氣氛不同而產生微妙變動。
另一方面,該報近半年來的選前預測也顯示,選民不表態並不代表沒有立場,這次“總統”大選隱身的未表態選民,綠色支持者占了七成以上,且隱藏比率在國民黨“立委”選舉大勝後達到最高點,綠色支持者的“低調”程度遠勝過往。因此,該報在這次大選中的民調,謝蘇配支持率始終一成八至二成七間徘徊,但綠色支持者真的不見了?恐怕未必,表不表態及投票與否的選擇而已。
中山大學廖達琪教授認為,媒體民調對選情分析還是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但看民調,重點在於參考民調數字時不能只看“表態支持率”,還得注意公布民調媒體的品牌效應。廖達琪教授提出長期觀察心得,選前十天各家媒體最後公布的民調,若藍綠差距在百分之十以內,則雙方勝負難料;若差距超過十幾個百分點,藍軍贏面較大。
總之,面對約四分之一未表態的選民,解讀民調要一併考慮政治氛圍及未表態選民的組成結構與意向,不要誤將選情民調的表態支持率視為得票率,才能對於選舉情勢作出比較精準的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