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光國認為,台灣意識已經走向黃昏,取而代之的是具開放性的台灣精神。在林毅夫身上就看得到這種台灣精神。 |
中評社台北3月11日電(記者 林淑玲專訪}在民進黨頻頻以動員“台灣意識”爭取選票之際,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民主行動聯盟總召集人黃光國最近出版一本新書《台灣意識的黃昏─揮別悲情,迎向未來》。他認為,台灣人應該發揮具有開放概念的“台灣精神”,而不是被操弄的“台灣意識”。
黃光國表示,“台灣意識”與“台灣精神”的分野是源於德國形上學家黑格爾(G. W. F. Hegel)在《精神現象學》書中對精神和意識的區分。台灣的政治人物不知提倡“台灣精神”,反而沈迷於操弄“台灣意識”,才造成陳水扁的墮落、謝長廷的沈淪、李遠哲的悲劇、李登輝的迷惘。
黃光國以早年從台灣到大陸發展,現受聘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為例指出,從“台灣意識”的觀點,不論是在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威權統治時代,或是民進黨執政時代,林毅夫當初離開台灣的行為,都是“不愛國”、“不愛台灣”的。然而,若從“台灣精神”的角度來檢視林毅夫,就會有完全不同的評價。
黃光國認為,林毅夫有如今的卓越表現,仍時時刻刻記得他是一個在台灣長大的台灣人,希望對台灣有些貢獻;甚至表示,不管他人在什麼地方,只要是他能貢獻的地方,都願意義無反顧去做。這就是“台灣精神”。
同樣的,黃光國以旅美棒球好手、紐約洋基隊巨投王建民為例說,王建民在美國打球,甚至可能也拿綠卡,全世界的球迷都知道他來自台灣,他每一場勝投都是台灣的驕傲。電影導演李安,揚名美國好萊塢,在國際影壇發光發熱,從不忘記他的出生地;乃至提著皮箱在世界各地做生意,家永遠在台灣的台商。黃光國認為,他們都是“台灣精神”的代表。
黃光國剖析,“台灣意識”是一種限制性的概念,只有出身自台灣人家庭或在台灣生活的人,才會發展出“台灣意識”。“台灣精神”則是以“台灣意識”作基礎發展出來的。任何一個能發揮“台灣精神”的人都不會否認自己是台灣人,但他們並不需要讓“台灣意識”去主導人生方向。
黃光國認為,在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黨內初選之中,黑人候選人歐巴馬最重要的競選口號是“改變”、“是的,我們能夠”,他拒絕使用任何一種特定族群的認同意識來吸引選民,而是以時代精神來鼓舞美國人民。
黃光國受訪時指出,台灣若干政治人物也知道“台灣意識”是雙面刃,但為了鞏固自身權力,還是將之當成工具,結果不僅造成自己人格的墮落和沈淪,更拖累了整個台灣。
對於謝長廷,黃光國認為,隨著“後統獨時代”到來,有遠見的台灣政治人物,應該全力提振“台灣精神”;遺憾的是,謝長廷仍努力用他的陶笛聲,吹醒“台灣意識”。包括炒作馬英九的綠卡,即使馬再一宣稱他是“台灣人”也不肯放手,這就“台灣精神”的角度來看,都是非常荒謬的。
針對前台灣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日前提到他支持謝長廷,是因為未來必須要由一位能代表大多數台灣人利益的人跟中國大陸談判。黃光國也痛批,由此可以看出“台灣意識”就是執政亂象的心理基礎,只要以“愛台灣”、“台灣人的利益”做藉口,就足以證明自己的動機純正,任何作為都有正當性,任何錯都不必負責。扁政府執政8年,台灣社會日趨沈淪就是這樣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