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9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的社論說,距投票日還有三天,台灣會不會出現“第二次政黨輪替”?
“兩次輪替檢定說”(two-turn-over test)是政治學大師杭廷頓的著名學說。他說,從“民主轉型”到“民主鞏固”,必須以“政權經過兩次民主而和平的轉移”為基本要件。
杭氏指出,許多新興民主國家,在發生“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取代舊政權的新政權往往反而與民主化背道而馳,違反民主精神,破壞民主法治機制,因此必須再有“第二次政黨輪替”。他說,經過“第二次政黨輪替”的“檢定”後,“民主轉型”始可望達到“民主鞏固”。
社論指出,杭氏不愧為大師,在他的學術研究中,台灣常常成為他的舉例,而今日台灣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也正一步一步穿過杭廷頓的預言:威權政治→民主轉型(第一次政黨輪替)→新政權背叛民主→會不會發生“第二次政黨輪替”(民主鞏固)?
二○○○年,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是“第一次政黨輪替”;今年大選藍綠激戰,核心議題正是“第二次政黨輪替”。
其實,就政治事實而言,台灣在今年一月十二日的“立法委員”選舉中,已經完成了“第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贏得“立院”逾三分之二的席次,若以泛藍計則逾四分之三;民進黨僅得不及四分之一席次。這樣的投票結果,當然是嚴厲無比的政治懲罰,民進黨政權的代表性、正當性已被選民重重地否定。所以,就政治事實而言,或就政權的“合法正當性”(Legitimacy)而言,民進黨政權在一月十二日已被選民否棄,亦即在事實上,選民已經頒布了“第二次政黨輪替”的“令狀”。
社論指出,若從現今的政府解剖圖來看,“總統”職位如今只是民進黨舊體制僅存的最後一根盲腸;這次“總統”大選的意義,就某種角度言,於是就成了要不要在新的體制中(泛藍“國會”四分之三/國民黨“組閣”)留下一根民進黨的“總統”盲腸?還是要顧全新體制的整合,而一併割掉這根盲腸?
謝長廷說,他要以“小總統”,實踐“大使命”;又說,要以“消極總統”來“制衡”國民黨的“內閣”與“國會”。這種災難性的場景,恐怕有違政治生理;但在八次“修憲”以致“毀憲”後,若果真發生盲腸作祟為患的情事,必會演成“憲政”危機。用“總統”來“制衡”“內閣”及“國會”,請問這是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的哪一條規定?即使法國的“第五共和制”中,也是以“行政權換軌制”來節制“雙首長”的界際;但是,我們的現行“憲法”卻全無此類規範,以致一場“憲政”災難正在眼前醞釀。在一月十二日,台灣已經跨入“第二次政黨輪替”的門檻,但難道“內閣”及“國會”要“第二次政黨輪替”,卻只有“總統”“不輪替”?
“修憲”已經誤設了災難陷阱,無人可以補救;現在要由手中握有選票的選民,來決定台灣要不要跳進這個“小總統/大制衡”的火坑?
社論指出,台灣在解嚴後的二十年來,一步步穿過杭廷頓所預言的道路,曾經發生了“第一次政黨輪替”,也曾經發生了新政權全面徹底地背叛了民主法治與台灣價值,如今果然也跨入了“第二次政黨輪替”的新境……。然而,杭廷頓始料未及的是:台灣的“修憲”者在“憲政”中挖了一個“國會大輪替/總統不輪替”及“總統/內閣/國會/權責不明”的大火坑。這將是“鞏固民主”,或是“憲政災難”?
陳水扁有一句政治名言:“阿嘸就算我好運,我就是當選了,嘸你嘜安吶?”這是賭徒的口氣,絕無一絲一毫的責任意識;這也是將選舉全部歸諸技巧與手氣,而無一絲一毫的“憲政”關懷。現在,謝長廷也正在等待他的“好運”,嘸你嘜安吶?
此情此景,杭廷頓恐亦無言以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