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日電/《文匯報》今天刊登社評說,本港大米進口價近日急漲約30%,零售價亦上升10%,引起社會關注,部分市民紛紛搶購。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昨日表示,現時本港食米貨源仍然足夠,市民毋須恐慌。我們認為,本港大米供應雖然未有短缺,但依然出現搶購,反映出相當一部分市民對於未來通脹惡化的預期,擔心日後大米價格暴漲。市民對通脹的預期比大米漲價問題更值得重視。因為,通脹預期將令市民加緊搶購貨品,進一步推動通脹上升,甚至影響社會穩定。當局在確保大米供應穩定的同時,還須向社會展現壓抑通脹的決心,公開宣布凍結政府的各項收費,並控制公共事業加價,同時有針對性地推出一些扶貧補貼措施,緩解市民的通脹預期,防止通脹進一步惡化。
社評說,近期全球糧食價格飛漲,主要原因是多個產米國失收,稻米減產導致國際糧食供求失衡,加上國際炒家囤積居奇,令到國際大米價格猛漲。本港情況更為嚴峻,因為港元受美元持續貶值拖累,令進口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在預期價格將進一步上升之下,各大超市商店的大米都被搶購一空。應看到的是,本港現時的大米存貨量達14,400公噸,足夠供應本港一個多月,加上溫家寶總理明確表示會保證大米和農副產品的對港供應,因此,本港並無缺糧之虞。雖然糧價在短期內難免繼續上升,但隨著供應增加,相信會逐漸受到控制,市民不必過度敏感。
本港2月份通脹在剔除各種寬免措施後仍高達5.1%。美國為了拯救自身經濟將繼續減息,各種進口貨品的價格必定隨著港元貶值而上揚,社會普遍預期本港的通脹將會持續,一有風吹草動,容易引致搶購潮。通脹預期一旦形成,將難以消除,各地政府莫不將壓抑通脹視為要務。
社評指出,為降低市民對通脹的預期,政府須向外界顯示壓抑通脹的決心。雖然在聯繫匯率下,政府缺乏利率工具壓抑通脹,但不代表可坐視通脹飆升。本港現時經濟基調良好,失業率更處於十年新低,政府應該繼續推動經濟強勁增長,利用生產力的提升及市民收入增長,抵銷通脹的壓力。同時,面對糧食價格急升,基層市民的工資上升幅度追不上通脹,生活自是百上加斤。政府應盡早推出財政預算案中的各項扶貧措施,並且嚴控各項與市民息息相關的收費,避免令通脹火上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