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海峽兩岸携起手來,合力打造,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就一定會早日成型,兩岸關系發展也就一定會出現新局面。 |
中評社香港4月3日電(作者 周志懷)2005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基于對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深刻認識,在對兩岸關系總體形勢的科學判斷基礎上,提出了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的四點意見。四點意見不僅就保持台海地區和平、發展兩岸關系、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同時發出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複兩岸對話和談判,幷就“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框架”等議題進行商談的呼籲。
2007年10月和2008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又先後在黨的十七大和參加全國政協十一届一次會議聯組會時兩度鄭重呼籲,建議“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胡錦濤總書記關于對台工作的一系列深刻論述,不僅清晰勾勒出今後兩岸關系發展的戰略構想,而且提出了以“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方式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新路徑,這對海峽兩岸共同邁向和平發展新階段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是胡錦濤總書記在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的重要主張,貫穿著胡錦濤對台工作“和平”與“發展”指導思想的紅綫。2006年4月,胡錦濤提出“和平與發展理應成爲兩岸關系發展的主題”,這一重要論述順應了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潮流,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論,而且與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和國家發展戰略息息相關。這一重要主張理應成爲兩岸關系發展的方向,成爲我們觀察和處理兩岸各種問題的出發點,成爲我們制定現階段對台政策的重要依據。從這一視角出發,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正是貫徹胡錦濤總書記的兩岸和平發展觀,實踐兩岸和平發展主題,探索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途徑的重要載體與平台。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主張,與江澤民同志兩岸和平談判分步走的思想一脉相承。早在1995年1月,江澤民同志在其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八項主張的講話中就鄭重呼籲,兩岸可在達成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協議的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幷對今後兩岸關系的發展進行規劃。” 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正是對江澤民同志“兩岸關系發展規劃”主張的具體化。
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是繼“三通”政策主張之後大陸推進對台工作的又一戰略基點、是推進兩岸關系發展進程的重要戰略舉措。1979年大陸提出盡快實現兩岸“三通”主張以來,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全面“三通”已成爲海峽兩岸的主流共識與無可阻擋的潮流。在剛剛結束的台灣2008年“大選”中,即使是民進黨推出的候選人也不得不宣稱要盡快“實現包機全面直航”,幷“從春節包機擴大到周末包機”,兩岸“三通”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在兩岸實現全面直接“三通”之後,以什麽樣的新的政策主張、幷且是兩岸都可接受的政策主張引領兩岸關系發展,已成爲我們亟待解决的問題之一。可以說,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議題的提出,恰恰解决了這一問題。實踐將會證明,這一政策主張勢必會成爲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新抓手和新的階段性目標。
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符合兩岸主流民意,符合曆史發展潮流。無論是大陸抑或是台灣的發展與繁榮,都必須面對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這就是兩岸關系的長期和平與穩定。一方面,大陸的和平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需要一個穩定的內、外部環境,需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戰略機遇;另一方面,台灣要融入世界,避免經濟邊緣化,以大陸爲腹地則是一最佳選擇。兩岸分則兩害,合則兩利,這一被兩岸關系發展曆史反複證明且顯而易見的道理,我們沒有理由再繼續視而不見。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構建,是在一定時期內用于規範和指導兩岸關系發展的重大制度的建設。我們可在兩岸和平與雙贏的價值體系基礎上,構建兩岸政治協商與談判機制,幷分階段分層次逐步解决兩岸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系與軍事等領域的問題。因此,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構建過程,應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深化和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也是實現兩岸關系正常化的過程。目前兩岸間雖有很多難題擺在面前,但我們幷不能等待所有問題解决之後再開始兩岸和平發展框架的構建。海峽兩岸當前最重要的共同任務就是要消除障礙,堅决反對與遏制形形色色的“台獨”分裂活動,建立起兩岸政治互信,在此基礎上,終止兩岸敵對狀態,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從而爲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創造條件。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構建,關系到台海地區的長期和平與穩定,關系到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與福祉,關系到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這一框架的形成雖是一長期漸進過程,但畢竟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2005年4月發表的中國共産黨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談新聞公報中,便已就共同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架構取得重要共識。我們相信,只要海峽兩岸携起手來,合力打造,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就一定會早日成型,兩岸關系發展也就一定會出現新局面。(作者系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