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6日電/馬英九對博鰲胡蕭會的評語是:“這是一次成功的會議。”但是,他又說:“冰山只融一小塊。”蕭萬長則稱:“冰山很大,一下子融化了會變成洪水。”台灣聯合報今日刊登的社論說,馬蕭的共同見解是:“兩岸關係走得穩比走得快好。”
這樣的評語,顯示馬蕭對胡蕭會的成就未過度“膨風”,且對後續發展亦有“臨深淵,履薄冰”的戒慎恐懼之心;這樣的心情與態度,不高估成就(只融一小塊),不忘記風險(一下子融化了會變成洪水),且以不退縮、不冒進的步伐前進(走得穩比走得快好),應是台人所願見的穩健務實形象。
社論指出,馬英九宣布由江丙坤出任海基會董事長,亦顯示“後博鰲”的兩岸關係重點,將由政治符號的爭議轉向經貿交流的開展。江丙坤原被認為是列在“閣揆”候選名單中的角色,以江丙坤掌海基會,不啻是“閣揆級”的董事長。江丙坤不像辜振甫,辜從高處來,往高處去;江則出身基層,一步一腳印地升至主持中樞政務,是一位從政策至實務皆相當老練的“工作型”人物。江丙坤也不像張俊雄,張俊雄雖曾以卸任“閣揆”出掌海基會,但張是政客出身,空心蘿蔔;江丙坤則是親身參與經貿“國政”多年的個中老手,在近年更累積了與台商現場親身第一手密切互動的珍貴經驗。今後,海基會將少了一些辜振甫時代的身段,也不再有張俊雄時代的尸位素餐,可望出現一位“從校長到敲鐘全能型的董事長”。
社論表示,值此兩岸開始融冰,及海基會人事定案之際,我們願再提醒:兩岸融冰,不是只為了解決“台商”的問題,更是為了解決“台灣”的問題。台灣對大陸開放,是為了台灣要對世界開放;台灣對大陸開放,主要目的是為了增益台灣對世界接軌的條件。當台灣因透過對大陸開放,而提升了台灣對世界開放的條件,其最後綜效亦必可回過頭來增進兩岸雙贏。台灣的經濟即可不再只是“出血”,而能“循環”,滋養台灣的母體。
社論指出,經貿問題只是兩岸關係的冰山一角,兩岸關係又只是台灣政經架構的冰山一角。如今的情勢是:台灣若不打通兩岸經貿障礙,就不能解決台灣政經難題;但若只是打通兩岸經貿障礙而已,亦不能解決台灣經貿難題。例如,幾乎每年的美國商會或歐洲商會皆力主三通直航,可見鬆綁兩岸經貿障礙,不只是著眼於台商與陸商,亦存有改善台灣世界經貿角色的契機;台灣若能藉助於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新生條件,將台灣轉型為“亞太平台”之類的區域樞紐角色,則台灣的政經難題才有得以化解的可能性。亦即:必須“穿過兩岸關係”,藉以“超越兩岸關係”,台灣才能得救,才有出路。
博鰲會後,社會上似乎出現了過度樂觀的氣氛,非但工商界表達一展身手的意願,連陳菊、蘇治芬等綠營地方首長也食指大動,急著想分一杯羹;因而,馬蕭及時提醒“一下子融了會變成洪水”,與“走得穩比走得快好”,且由“工作型 /實力型”的江丙坤出掌海基會,這皆應是可以審慎寄望的發展。在冰山初融之際,主政者當然應當比民間更冷靜與穩健,不能熱暈頭,更不可一頭熱。
社論認為,海基會原被視為“白手套”,江丙坤恐怕亦仍須扮演此一角色;但是,以江丙坤的經貿才具,與“現場/親身”的大陸經驗,他也不會“只是白手套而已”的角色。辜振甫沒有的“田野經驗”與“第一手的手感”,江丙坤都有;且看,辜振甫一直到一九九八年始能登陸訪問,而江丙坤在五二○前就要以“國民黨副主席”的身分赴大陸向台商“謝票”,時代真的變了,我們慶幸海基會主持者的典型也同步改變!
江丙坤是“閣揆級的海基會董事長”,台人希望他能促進兩岸和平交流,也更寄望他能善用兩岸關係來改善增強台灣的世界經貿角色,以有利於解決台灣的政經綜合難題。海基會不只是“台商”權益促進會,也是我們綜合“國力”的建構者;對於“閣揆級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台人有理由寄以如此期望!
江丙坤若亦能以此自期,其對台灣的貢獻,可能更勝“閣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