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6日電/《大公報》今天刊登社評說,昨日智經研究中心發表有關香港跨境上市集資活動的研究報告,指香港作為集資的主要中心,有利因素不能持久,上市公司主要來自內地的客源狹窄問題更值得關注。報告還認為主板上市審批過嚴,影響企業來港上市,故應持更開放和採取有利市場發展的路向,例如對較小型公司上市,放棄“品質保證”的審批模式,讓市場自行抉擇。
報告的批評確有切合本港股市面臨的問題者,特別是企業來源狹窄一項。但所提的解決方法卻引起爭議,且值得商榷。港交所便對報告作出回應,指去年三月已與證監會發出聯合聲明,若在非認可地區註冊上市公司,能提交足夠資料亦可在港上市,且已有幾家海外著名企業循此途徑成功上市,說明新機制是可行的,只要繼續招徠,則本港的上市企業來源可逐步擴闊。
社評說,本港市場近年擴容迅速,去年上市集資更高踞全球次席,僅次於倫敦交易所。但對此情勢必須作客觀分析:由於中國內地市場一時未完善且限制較多,故引致許多大型企業來港上市,從而造就了港市的輝煌。但這絕非永恆不變,而是受到許多市場及政策因素影響者。特別是內地已轉向鼓勵企業採用先A後H的上市方法,令來港上市數目驟減,而且內地A股一向有資金充裕、成本較低、市場接受度較好,和P/E值較高等優勢,故對內地企業的吸引力不亞於本港股市。這些因素,自非調整市場規管如審批模式所能改變者。
至於吸引海外企業來港,亦須克服一些障礙。畢竟海外企業除了本國市場外,到外間上市選擇不少,包括世界頂級的紐約、倫敦,次一級的各個歐洲交易所,和亞洲的星洲及東京等。香港面臨的競爭不少,故必須通過長時期的市場開拓,而改動規管環節未必能旋轉乾坤。
社評指出,為了擴大本港市場吸引力,香港業界有必要採取更積極的開拓策略,更多“走出去”招商及了解各地的不同市場需要。同時,也應充分宣揚本港的多種優勢,包括有良好的法治及金融監管體系,市場有深度,有充足的相關專業機構及人才,和有良好的配套工商業服務。更重要者是,許多海外企業都經過香港進入內地營商,有助提高利用本港服務包括上市的機率。顯然,招徠與內地有密切業務來往的海外企業,應為招商首選。
還應該注意者是,要建立香港金融中心的優質品牌,而較嚴的監管反可成為吸引優質企業來港的最佳保證。只求多而不計質素的做法,乃短視且難持久。如當年的創業板曾風光一時,但因企業質素欠佳,至今已沉淪。現時如何使之振興並成為另類市場,才是值得考慮者,而不應著眼於降低主板的審批標準。當然,對於個別的條款,或程序上的精簡及提升效率,確是應該研究者。對此可由政府、業界、企業代表及學者專家成立委員會之類機制來詳加探討,以便向當局提出可行的改進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