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如何梳理彼此情緒
是的,無論是西藏還是北京奧運風波,其實都是折射了中西之間最近若幹年隨著雙方態勢變化而積聚的衆多複雜情緒。這種情况,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方,恐怕許多人們連自己也無法梳理清楚。
在西方,西方知識界具有互相交織的多重情結,其中包括:西方知識界長期的批判主義、自由主義和理想主義傳統;西方主流價值觀的居高臨下;現代化高度發達的西方對原始文明的熱衷和近乎宗教般的狂熱;在意識形態上與中國仍存在巨大的差异。
而在中國方面,中國曆史缺乏理性主義和批判主義傳統,更缺乏民主、自由和人道主義的洗禮;因此伴隨經濟迅速崛起現實的,是民衆心靈世界的荒蕪和未開墾,這種情形十分類似十九世紀中下葉的一些崛起大國。
過去七年,是中國迅速和崛起發展的七年,也是中國國內從自信到膨脹的七年,更是中國和西方關系日漸錯綜複雜的七年。
文章說,更重要的是,雖然過去30年中國著重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西方也注重對華貿易,但雙方從未從文明對話、文明平等的角度真正展開過平視;雙方骨子里深層的情結和誤解却幷未消除,但在過去的30年中,這些情結和誤解却由于雙方在國際秩序和貿易方面的共同需求而被掩蓋了。
但中國迅速崛起的現實卻打亂了雙方的這一平衡,使雙方都面臨一個迅速的心理調適過程。在這一調適過程中,西方對華的文化傲慢和居高臨下幷未從根本上改變,而中國雖然開始崛起,但數百年由于西方奴役而殘留的悲情却仍一以貫之。因此,當西方的傲慢遭遇中國的悲情,問題就開始變得複雜起來。
更主要的是,如前所述,西方雖有數百年理性主義、批判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傳統,但當面臨中國崛起和西藏風波,西方數百年的理性主義和實證主義傳統却輕易讓位于同樣是數百年東西方秩序傾斜而導致的文化傲慢。
同樣在中國方面,雖然崛起的進程已經展開,但方面曆史的悲情尚未完全消退,而另一方面國民的自信開始建立起來。
如果說,事情到這一步還可稱之爲健康,那麽由于種種原因,當自信開始不斷膨脹,而原有的曆史悲情却依然未能完全消退時,中國從民間到官方面對西方傲慢的反應,就呈現出其獨有的特質。
在這方面,人們要十分謹慎地研判和處理這一問題。就其本質而言,中國官方和民間的反應無可厚非,但處理時一不小心就可能或滑入情緒化的泥淖,或成爲西方詮釋爲“中國政府煽動”或“中國極端民族主義”的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