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時間的推移,“77、78級”現象終會成為歷史的名詞,新一代各級領導者將會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 |
中評社香港4月22日電/隨著黨委換屆完成及此次全國兩會對幹部人事的調整,各級、各地黨政領導班子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恢復高考後的前兩屆大學生,於1977、1978年考入大學的。由於這一群體擔任各級領導幹部的人數較多,又都受過高等教育,並且有相同的經歷與背景,因而被稱為“77、78級”現象。
人民日報今日發表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高新民的文章稱,上世紀80年代初,恰逢國家人才短缺,1977、1978年考入大學的學生一畢業便被國家各大機關、研究院校和大企業所吸收。加之改革開放提供的廣闊舞台,他們具備了比後來者更好的契機。特殊的成長經歷讓他們集各種優勢於一身,並成就了其今日的政治地位。
經過20多年的歷練,這一群體不少人已經步入中央領導層、省部級高官行列,成為中國政壇一支具有影響力的生力軍。如果將“77、78級”作為一個群體 來看,他們所展示的共同特點是什麼?與上世紀50、60年代“工農幹部”、“革命幹部”一代比較起來,他們的行政理念、工作作風、理論水準、個性特點有怎 樣的區別?他們親歷改革開放過程,在思想解放大潮和改革開放中得到鍛煉成長,他們將如何適應與影響這個時代?
中國“77、78級”官員:年輕化 知識化 有實踐經驗
“77、78級”學生來源複雜,大多經歷了“文革”紅衛兵運動、上山下鄉、進廠進部隊的社會生涯,高考時年齡跨度極大,父子同考大學並非極端例證。這 一代人,既是“文革”早期的積極參與者,又是被“文革”耽誤了青春、喪失了最佳學習時間的人,還是在“文革”期間世界觀人生觀逐漸成熟的一代人。
在校期間,這一代人經歷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大討論,目睹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1982年,離校後的 他們親身體驗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全部歷程。他們雖然不是改革開放的發端者,卻是改革開放的實踐者、推動者和受益者。長期的社會實踐,使得這批人 對中國國情有較深理解,對“文革”的反思以及後來在高校所接觸的現代社會科學知識,又使他們對政治有著獨特的認知。比如,堅持改革開放,在堅持基本社會制 度的基礎上借鑒人類一切政治文明成果的政治理念,對這些人來說並不需要“解放思想”就能夠達成共識。再如,堅持大政方針同黨中央保持一致與堅持個人獨立思 考的統一,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一切從實際出發,形成了這批人“務實”的品格,等等。這也是“77、78級”能夠承擔承上啟下的職責、能夠被老一代人及 後來的60、70年代出生的人所共同接受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