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4日電/準“行政院長”劉兆玄周一召開記者會,除公布第一波十七位“閣員”名單之外,也揭示了“廉能、專業、永續、均富”四項施政主軸。“內閣”成員十七人雖未讓人耳目一新,但外界風評不惡,且前述四點施政標的也切中一般人民的期待。台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登的社論指出,但是觀察這一周國民黨的整體表現,容我們坦率指出,新政府團隊還是有極大的進步空間。雖然劉兆玄還沒有正式接任,但“立法院”國民黨占絕大多數、新“閣員”又是號稱“準備好了”的一群人,我們總希望國民黨發條能上緊一點、功課能做好一點,即使是就位之前的政策宣示,也要給人民感受到新團隊的新氣象。以下的批評,當然是求全的督促,也希望國民黨能聽得進去。
用兩個例子切入,就能理解前述“有進步空間”的批評並非無的放矢。上周五“立法院”審議桃園國際機場特別條例,但未獲通過。坦白說,我們一方面很慶幸這個特別法沒有倉卒通過,另一方面也很遺憾國民黨與即將上任的劉院長對這麼重大的法案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上周五“立法院”的爭議有兩端,其一是該條例容許無限制地擴充特區範圍,且規避幾乎所有的法律規範;其二是該條例是由地方政府主推,完全沒有關照高雄、清泉崗、花蓮等其他港埠機場的發展。以上這兩項質疑都言之成理,也都與馬蕭政見有關;因此,國民黨沒有理由在占有絕對人數優勢的“立院”袖手旁觀、新任的“閣揆”當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馬蕭的愛台十二大建設要發展若干航圈、與幾個國際機場接軌、要吸引數萬觀光客來台,這些規劃與方案都是環環相扣的。在這樣整體的觀光藍圖中,桃園機場究竟扮演什麼角色,應該先要清楚地定位。此外,機場為什麼要免這麼多稅才能發展觀光?免稅與航圈規劃有什麼關係?沒有特區,觀光是否就拚不起來?特區範圍多大才堪達成任務?劃定特區究竟誰是最大獲益者?除了桃園,還有哪些地區可能有類似需求?將來還會不會要再制定不同地區一籮筐的條例?特區會如何衝擊海關關務?有沒有可能以一個大方向立法涵括整體的發展藍圖?台灣不同特區之間若是“諸侯割據競爭”,是否會不利於馬蕭政見之實現?這一連串的問題,都與桃園機場條例息息相關。就算尚未交接執政,國民黨中央最少最少,可以下令“立法院”暫緩審議吧?萬一莫名其妙地二讀通過了不恰當的法案,新上任的劉“內閣”不是很難彌補嗎?
社論指出,第二個例子則是準“經濟部長”尹啟銘日前對油價一次漲足的發言,似乎與同一時間馬“總統”、“環保署”沈署長徵能源稅的宣示,有些銜接不上。過去八年,在民進黨短線執政之下,“經濟部”本應多所著墨的能源政策,幾乎是一片空白。就他國推動實務來看,節能減碳是需要整體規劃的。歐洲多國都有其減碳政策,鎖定不同的排放源,用限期改善或彈性稅率的方式,制定減碳目標。以德國為例,該國二氧化碳排放有十二%來自汽車,而過去數年汽車排碳減少了約百分之廿五,致使來自汽車的總排碳量減少了三%。像這樣一個蘿蔔一個坑的規劃管理,才是扎實的減碳政策。此外,歐洲各國都努力在推柴油車、鼓勵車廠做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研發、強制要求汽車廣告必須刊登油耗與排碳數據;但台灣的“經濟部”迄今似乎未體認節能也是該部的執掌。同樣的,歐美各國也都制定了許多替代能源發展政策,規範建築物節能標準,鼓勵風力、太陽能等研發與使用,但台灣似乎也是原地踏步。
社論說,我們當然不期望尹部長或沈署長就任之前就能提出周全的能源或減碳計劃,但能源價格與能源稅是不可分割的政策,不宜由兩位首長分頭各說各話。即使就操作層次來看,將來在宣布油價一次大漲之時,“經濟部”若能同時宣布一兩件節能減碳的政策呼籲(例如規定汽車廣告必須公布油耗與排碳量),雖然只是簡單的書面作業,都會大幅提升人民的環保意識,也大幅降低人民對油電漲價的反感。
尹部長要將油價一次漲足,我們贊成也支持。但是“經濟部”等相關部會若能在適當時間不斷提升對節能減碳政策的呼籲,才更能符合劉院長所揭櫫的“專業、永續”目標。
社論認為,整體而言,觀光、能源等都是大政策,都該有整體的、全盤的、完整的規劃。有了這些全盤規劃,諸如桃園機場條例該不該修、要怎麼修、蘇花高速公路該不該建,自然就有清楚的指導原則。若是欠缺這樣的規劃,那麼機場條例就可能只是炒地皮業者的護身符,三、五年後也許成為台灣發展觀光的大障礙。能源、減碳等都需要全民的配合,主管機關更要有溝通、說服、改變民眾習慣的長期計劃,才可能逐漸完成。
劉兆玄準院長昨天說,“上任前就要拚”,我們非常同意。但是“行政院長”顯然難以事必躬親,於是就揭櫫“廉能、專業、永續、均富”八字箴言,以為政務首長之座右銘。在此,我們想從另一個角度,去提醒“內閣”官員整體規劃的重要性。馬蕭政策白皮書是一冊一冊公布,依主題切為經濟、財稅、觀光等分批研議提出;但是劉院長一旦“組閣”,整套白皮書就該有綜觀全局的串聯與視野。
社論表示,“上任前就要拚”當然是對的,但是該拚的不只是“閣員”,也應包括“立法院”與黨團;不只是各部會狹義的內部業務,而也應包括跨部會之間的統整協調。我們以上的善意建言,希望還有一個月才上任的“閣揆”閣員,能夠聽得進去、多做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