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杭州灣大橋世界之最 解讀三大創新成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01 10:28:46  


 
  于是,一個個“中國創造”躍然海上: 

  爲了“世界第一架”,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及西南交大數十位專家開展了15個課題的攻關,自主研制出巨型運梁車與架梁機,把“梁上架梁”的施工世界紀錄由900噸提高到1430噸,幷研制出可以把3000噸重物提升50多米的運架船。 

  爲克服風浪影響,技術人員花了3億元自行研制出可在潮多流速急的海面上施工的一流打樁船。 

  爲避開淺層沼氣對施工安全構成威脅,技術人員采用了有控制放氣的鑽孔灌注樁施工,這一工藝在世界同類地理條件中尚屬首創。 

  爲防止橋墩不被海水侵蝕,科技人員攻克混凝土耐海水侵蝕技術難關,填補了世界建橋史上的空白。 

  大橋建設者們獲得了250多項技術革新,取得了以9大核心技術爲代表的自主創新成果,有6項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些科技創新直接爲工程節約資金10億元,爲中國橋梁史積累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管理創新——36公里長海工地“數據化”一目了然 

  不少參與大橋建設的人記得這樣一件事,在杭州灣南岸大橋箱梁預制場,專家對匯集多項技術創新成果的箱梁進行檢測,最後對工藝與質量都表示滿意,而對梁頂幾個不易覺察的脚印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大橋工程指揮部總工程師呂忠達說:“施工管理十分難,這幾個脚印是誰留下的、幹什麽留下的,不好查對。大橋提出設計使用壽命100年的建設目標,如果建設中管理不到位,這一設計壽命只是一種奢望。”

  這個百億元投資的特大工程沒有二期三期。36公里長的海上工地,多時有近20支建設隊伍,建設者多達6000人,管理人員很難盯牢每一個施工者與每一處施工部位。如此龐大的施工現場,單靠人力無法完成施工管理,指揮部决定創出一條信息化、數字化管理之路。 

  “同別的大工程不一樣,我們還創新出數據化管理。”大橋指揮部信息處處長李斌說。指揮部把大橋部位資料“切成”兩萬多片裝進電腦,每個箱梁與橋墩都有編號,只要打開電腦,找到要查看的部位輸入編號,這個部位誰設計、誰建造、誰安裝等相關資料就一目了然。 

  數據化管理需要網絡,從陸路鋪設光纜到海上,投入巨大,而且大橋建成後網絡即行廢除,導致資源浪費。指揮部又發明出“用戶換網絡”的辦法,把工程需要的12項網絡通訊信息服務打包,向服務商招標,最後中國聯通中標,爲大橋免費建網絡、投設備,而其得到的是數千個手機與固定電話用戶。 

  “用戶換網絡”的首創,吸引了國內衆多大工程的眼光,港珠澳大橋等工程還專門派人來考察學習,准備把這一建立管理網絡的辦法“移植”過去。指揮部副總工程師林國雄說:“杭州灣大橋爲我國大型基礎設施工程管理提供一個全新的樣本。”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