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7日電/巴紐建交弊案愈演愈烈,疑似“行賄名單”的“四官三商”,己一一現形並浮上了抬面。目前,涉案者直指扁政府的最高層。儘管如此,社會大眾心中還是存有許多問號。呂秀蓮用“撲朔迷離”四個字來形容整個案情,市井小民更搞不懂當事人葫蘆裏裝的是什麼膏藥。台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刊登社評指出,但可以確定的是,民進黨政府被耍了,而台灣的“國家”形象,則再度成為政府無能的祭品。
本案目前“主角”,“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在黨內同志圍勦下,宣布退出民進黨;“外交部長”黃志芳也在諸多遺憾下,辭去官職。而陳水扁更在各方壓力下,取消了原訂的登玉山行程,並且發表了七點書面聲明。但整個案情並未獲得進一步釐清,民眾期待檢調當局拿出魄力,展現台灣除了傲人的民主外,還有法治的一面。
阿扁在聲明中強調中國大陸的“三光政策”:即挖光台灣的“邦交國”,擠光和堵光台灣的國際空間和外交活路,對此我們沒有異議。但大陸對台灣的“外交”打壓非今日始,倒是民進黨上台後,兩岸之間這埸“零和遊戲”似乎愈玩愈激烈。造成這樣的結果,對岸的步步進逼固然是重要的因素;民進黨的台獨傾向,以及執政當局接二連三採取的“去中國化”措施,也屬難辭其咎。有鑑於此,國民黨的大陸政策強調兩岸的和平和共同發展,即希望透過兩岸關係的正常化來促使雙方的“外交休兵”。畢竟,兩岸以寶貴的資源來從事漫無止境的“外交戰”,完全不符合兩岸民眾的利益。
其次,我們同意“外交”工作有其延續性的特質;也不否認辦“外交”需要花錢。但錢要花在刀口上,不能“賠了夫人又折兵”,花了錢還被人當成凱子對待。民進黨執政後,一貫的手法就是把所有的問題都當成是前國民黨政府留下的“遺產”,只知道“比爛”卻不懂檢討改進、去蕪存菁。國民黨政府過去推動務實“外交”,強調的就是腳踏實地,以有限的資源來爭取最大的國家利益。國民黨辨“外交”固然也有“得不償失”的時候,但過程絕不會像今天巴紐“外交”醜聞案那麼離譜,那麼地“羅生門”。
社評說,我們認為,這個案件的引人詬病,非因民進黨政府花錢買“外交”的意圖,而是買賣過程中是否出現“監守自盜”、不法圖利的情況。換言之,政府高層是否運用職杈,介入這項秘密“外交”的金錢交易當中。事實上,社會大眾的疑慮並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對一個貪腐政權的長期認知之上。想想看,涉及阿扁本人及其家庭成員的官司尚有未了之處,而這次“外交”弊案的相關人等又屬阿扁的執政核心和親信近臣。說穿了,大家因利益而官官相護亦不足為奇,也難怪事發後會不分藍綠,全民一致同加聲討。
社評指出,目前整個案件還在司法過程當中,我們認為當事人的辭職或道歉都不能成為事件的停損點;而扁政府的跛鴨性質,也不能讓大家存在得過且過的阿Q心理。台灣社會不是只有政治,還有公義和是非等其它可欲的價值。民進黨執政八年己讓台灣的國際形象受到踐踏,我們不能再讓台灣的價值成為無恥政客下台前的祭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