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誠亞洲能源業研究聯席主管許翰斌就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說,此前有觀點認爲石油價格高漲主要是金融資本推動和美元貶值造成的,但目前看來,石油價格的長期趨勢就是由新興市場需求顯著增長帶動,而供應却缺乏彈性,石油價格遠未見頂。
全球經濟在最近幾年經歷了一輪快速增長的階段,更爲合理的看法是,目前的大宗商品價格上升是經濟增長的後果,而不僅僅是對經濟持續增長的限制,所以應對通脹也是在爲過去幾年全球經濟非均衡發展“埋單”。
祁京梅對記者表示,輸入型通脹的影響在近來逐步加速,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是由市場所决定的,國內幷不能完全有效控制。目前農業産品價格漲幅已經處于高位,公共服務價格的漲幅被政府所控制,如果工業産品的價格繼續提升,由結構性通脹轉向全面通脹可能性在加大。
反通脹已成調控首要目標
面對國際國內的壓力,最近一段時間,政府高層多次明確强調了目前防範通脹是政府的首要目標。
4月16日的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就著重指出,國內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價格總水平仍處于高位。而央行行長周小川也在日前明確指出,中國的貨幣政策更加關心反通貨膨脹。
高盛(中國)的經濟學家梁紅和宋宇認爲,鑒于通脹率居高不下、實體經濟活動的强勁增長勢頭,以及商業銀行放貸意願和能力沒有减弱,政府會保持緊縮立場以穩定通脹預期。如果實體經濟活動或貨幣信貸增長强于預期,政府可能會推出進一步加息等新的調控措施。
相對于央行目前主要采取的抑制通脹的手段,魯政委建議說,財政政策應當爲此設計一個激勵相容的、可持續性方案;否則,試圖單純通過控制漲價的模式進行價格調控,由于不利于未來供給的增加,因而在穩定通脹預期上將不具有可持續性。
當然,政府的限價調控措施對緩解CPI的增長已經見到了成效。因爲4月PPI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的漲幅其實稍低于市場預期。
魯政委對此分析說,PPI低于預期的漲幅依然顯示上下游間的成本推動傳導效應非常有限,造成這種傳導效應弱于市場預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對成品油、電力價格的調控。他認爲,價格調控雖然可能會在短期內扭曲市場價格,但却有利于穩定價格上漲預期,爲增加供給贏得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