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6日電/“如果10萬災民各自獨立行動或只是等待救援的話,10萬人都只是受害者。如果大家共救的話,10萬人就能發揮幾倍于10萬人的力量”
國際先驅導報發自東京的報道說,連日來,中國地震的消息也成爲日本人關心的話題。作爲地震多發國,日本的專家和民衆在爲災區人民擔心的同時,更願意把多年積累下來的地震救災經驗教訓與國人分享。
1. 可考慮征集建築工程人員
中林一樹目前擔任首都直下地震避難對策特別調查會座長,是一位地震防災對策專家。
看了電視上轉播的畫面後,中林意識到四川地震和日本地震的明顯不同。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日本房屋構造大多數是木質,而這次四川災區建築主要是鋼筋水泥或者磚瓦等重構造房屋。如果光靠手工來救災的話,還是很困難的。救災時需要很多建築機器,比如電鑽、起重機,發電機等。”
在目前機械不足的情況下,中林建議,可以考慮從各地廣範圍征集有過建築工地工作經驗的工人參與救援,因爲他們最懂如何撬起瓦礫和鋼筋。
2. 民衆應樹立“共救”意識
日本在最近二十年來發生的地震中總結了許多教訓,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單純依靠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自衛隊救援的“公救”,受災者自身要超越受災意識,主動團結起來,互助“共救”。
中林舉例說,1995年阪神地震時,消防隊的電話很難打通,從燃燒的房屋中救出受災群衆的、克服困難進行災後建設的大部分力量來自民間,特別是“自治會”、“町內會”(類似于中國的街道辦事處,居委會),這些組織成了抗災救災的核心力量。
“比如這條街上誰飯做得好,就請他爲大家做飯,其他人有什麽特長也都各自貢獻出來。大家過集體生活,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做不到的事,鄰居間互相幫助,就能辦到了。如果10萬災民各自獨立行動或只是等待救援的話,10萬人都只是受害者。如果大家共救的話,10萬人就能發揮幾倍于10萬人的力量。”
正是依靠這種共救意識,日本才克服了救災和重建等難關。中林期望中國在這次救災中也能運用這個經驗。
3. 對付流言要發動社會力量
四川地震發生後,國內一些地方曾出現“短期內還會發生大地震”的傳言。其實日本地震時,也出現過這種情况。
親身經歷了1995年阪神地震的大學教授中本進一告訴《國際先驅導報》:“當時地震後,盡管政府對災情進行了解釋說明,但是在民衆中還是流傳著‘大地震還會襲來’的謠言。災民情緒本來就脆弱,比較容易輕信謠言,很多人更加恐慌了。”
如何對付類似傳言呢?“居委會可以發揮溝通行政機構和地區災民之間的橋梁作用,及時向災民傳達正確的信息,安慰大家情緒。如果幾百受災群衆中有一兩個領導的話,就比較容易對災民情緒進行管理了。”中林道出了日本的做法。
在日本的地震救災中,除了居委會發揮了重要作用外,很多受人尊敬的學者教師等也主動站出來穩定大家的情緒。中本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不少人問我,‘是不是還會有大地震?’我就會說,也許還會有餘震,但都不會再造成上一次那樣致命的打擊了。現在要緊的是准備好食物,保護好家人安全,如果再有餘震的話,一定能應付過去。請大家相信。”
4. 精神呵護也很重要
根據中本的親身體驗,對于災民來說,精神救助和物質救助同樣重要。
“地震剛剛發生後,大家都想著互相幫助,所以都非常有精神。但是一周後,疲勞和不安就達到了頂點。”中本告訴記者,震災後人們的精神壓力都很大,就算關系好的家庭或者朋友也會因此而爭吵。他家里也曾發生過爭吵。“這時,很多志願者的到來,確實幫了不少忙。”他回憶道。
震災後,日本展開了多項針對災民的精神救助,比如派出專家對震後幸存者進行心理咨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