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軍區鐵軍部隊集結奔赴灾區抗震救灾。
|
中評社香港5月22日電/此次地震對中國不亞于一場戰略打擊,境外軍情部門企圖借此了解中國軍隊從戰略層面到具體作戰層面的能力。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人文章稱,據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胡昌明大校18日介紹,截至5月18日12時,中國軍隊和武警部隊共出動113080人參與四川抗震救灾。出動部隊主要來自成都、濟南、蘭州、北京、廣州軍區,海軍、空軍、第二炮兵和武警等大單位,涉及海軍陸戰隊、空降兵等20餘個兵種。一場建國以來罕見的大規模非戰爭軍事行動正在緊張展開。
可就在全世界極度關注中國抗震救灾進展的同時,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軍情部門也帶著複雜的心情,注視著這場大救援。
間諜衛星瞄准灾區
四川,向來是境外軍情機構比較關注的地區。
國外認爲,中國當年的“三綫”建設,使大批軍工企業轉移到四川等內陸地區,至今四川仍有衆多要害軍工企業,涉及中國的核、航空、航天、軍工電子、重型機械等領域。這些軍工企業及軍備研發基地平時處于保密狀態,不易偵察。但在地震發生後,僞裝可能損壞,建築物及內部情况可能暴露。加上人們忙于救灾,可能疏于平時的保密措施。這對“觀察者”來說是個良機。
13日,灾情發生的第二天。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NGA)情報分析人員就在分析由間諜衛星獲取的四川大地震圖像。15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其網站上刊登了利用陸地觀測技術衛星(ALOS)觀測的地震地區數據圖。當天,台灣“福衛2號”衛星拍到的震區圖片,也在網上公布幷流傳開來。
衆所周知,衛星圖片具有軍民兩用性,既可以用作地質科研和救灾,也可以用作情報偵察。美國的NGA由原中情局“國家圖像判讀中心”和國防部情報局“圖像分析處”等單位合幷發展而來,台灣的“福衛2號”則具有很明顯的軍用偵察功能。
種種迹象表明,境外軍情機構對灾區懷有异常濃厚的興趣,而且不排除有衛星活動之外的偵察行爲。例如,境外“觀察者”可以從各救援力量的集結、起運中看出部隊駐地、人數甚至番號;運輸與救灾現場形勢複雜,軍民裝備混雜,使“觀察者”可以看到一些平時看不到的東西;軍隊調動和救灾中地面通信活動頻繁,衛星工作量大,“觀察者”可以收集到大量軍用電訊特征,以備後續研究破譯……
這些信息在經過分析整理後,可能産生涉及軍隊部署情况、軍工生産格局、新裝備研發與使用、部隊指揮關系、電子通信加密方式等方面的情報。雖然這些信息不可能非常深入,但有助于“觀察者”得到一個籠統的靜態輪廓。
動態分析軍隊調動
當然,“觀察者”不會僅停留于“現場有什麽”這種靜態觀察。對救援進程的動態分析,將有助于境外了解中國軍隊從戰略層面到具體作戰層面的能力。
此次地震對中國形成的沖擊,不亞于一場戰略打擊。重大突發灾害面前,中國的决策層如何反應、國家危機處理機制如何運轉、黨政軍群各方協調性如何……這些動向可以體現出中國的戰略能力。而“觀察者”平時僅通過資源、産值、軍力等靜態指標評估,是推測不出這種能力的。
地震灾害發生後,中國各大軍區、海、空、二炮10萬大軍從上千公里外迅速開赴灾區,再加上相關保障力量的跟進,這種軍隊動員規模和機動距離,在世界上堪比大戰中的行動。如果地點放到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幾乎相當于一次從德國推進到烏克蘭的大縱深聯合作戰。這對軍隊的動員、機動、聯合指揮、聯合勤務保障都是嚴峻考驗。
在現代作戰中,一綫作戰力量的戰時活動有時簡單异常。如美軍飛行員在伊拉克上空所做的事,有時與打電子游戲一樣,都是按設備提示按下一個按鈕,其餘的事就不用管了。但在這種看似簡單的活動背後,却是比以往戰爭都複雜和艱巨得多的後勤活動:部隊要按時開進一個地域,飛機、車輛要油料、要維護、要導航,人員要補給,空中地面多路部隊需保證聯絡、有序分工和相互配合,不可預料的天氣、地形條件會形成阻礙……方方面面的問題困擾著指戰員。
而參與救灾的軍隊,不僅會遇到上述問題,還要在到達現場後進一步開展複雜得多的救援行動。而在大多數情况下,挽救比摧毀的難度大得多。因此,“觀察者”通過此次救灾活動,可以清晰看出中國軍隊的整體戰鬥力水平。
境外“觀察者”心情複雜
隱藏在幕後的“觀察者”這次會得到怎樣的結論,恐怕永遠不會被外界知曉。但從西方媒體公開報道情况來看,中國政府的救灾效率、中國軍隊短時間內的動員力,中國軍民在大灾面前頑强和團結的場面,都給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從戰略角度看,領導層危機處理能力、政府效率與民衆意志,都是國家戰略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要素與資源、人口、裝備等硬實力結合,能産生倍增效應,未來在國與國的博弈和對抗中將發揮驚人效力。
中國在地震大灾中煥發出的國家戰略能力,向外界傳達了强烈的戰略信息,任何人都不能不肅然面對。相信“觀察者”們仍會懷著驚訝與欽佩的複雜心情,繼續觀察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