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在重新認識中國
作爲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中國人,這是一個我們可以預見,又有些驚訝的變化。幾十年的對立,沉重的曆史問題,東海石油開采等方面現實的矛盾,使雙方民間對彼此的態度,籠罩著一層深刻的冷淡和不信任。雙方政府在處理兩國關系時,始終保持著小心翼翼的節奏。汶川發生大地震後,雙方的接近和彼此間的善意超乎了人們的預料。
說可以預見,是因爲這樣的友好幷非一時一事决定的。在奧運火炬傳遞和西藏風波中,歐美媒體幾乎一邊倒地指責中國,日本媒體的反應却相對溫和。是日本媒體比歐美媒體更加客觀麽?不是。這是因爲,歐美媒體對中國的攻擊,與其說其是針對某件具體事情,不如說是體現了歐美各國對于中國經濟社會實力增長的緊張和恐慌。而日本已經過了這個階段。
今天歐美各國的反應,正是小泉政府上台時,日本國民中比較典型的對于中國的態度。經過十年左右的時間,今天日本人對中日關系的深層看法發生了可以看到的變化。中國比十年以前更加强大了,日本却沒有如想象的那樣真的受到多少“擠壓”。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雖然在輿論上與日本有著激烈沖突,但幷沒發展到而且看來也沒有趨勢發展到“兵戎相見”的地步。相反,中國的利益與在華有著巨大市場和外資規模的日本息息相關,中國的經濟發展帶動了日本,逐漸成爲了日本的“景氣杠杆”,幷不是中國發展就意味著日本吃虧。所以,對中國威脅的恐慌已經下降,但日本右翼營造的反華氛圍未立即消除。以在日本的生活感觸,日本民間對中國的疑慮主要存在于兩點:一是輿論對中國的妖魔化。多年來,日本右翼媒體在雙方矛盾激化的時代,給日本人灌輸了這樣的中國人形象 ———沒有道德、自我中心、不講信義、素質低下,使很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看法消極。二是由于雙方長期的對立和怨恨, 很多日本人認爲不可能獲得中國人的諒解和友誼,“中國人天生就會仇恨日本人乃至所有的外國人”。因此,他們對于改善中日關系根本不抱希望。
這次大地震給了日本人一個機會,重新認識中國和中國人。事實上,此前一個個小的前奏已經産生了潜移默化的影響。第一個前奏早在去年秋天,日本女足和德國女足在杭州比賽,當時,中國觀衆給了日本女足大量的噓聲,日本女足却在比賽結束時打出了“感謝CHINA”的橫幅,而當這條橫幅打開時,全體中國觀衆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這個畫面讓日本女足和很多日本人都記住了。中國人幷不是一味仇外,中國人對于善意,有一種最樸素的投桃報李的精神。
第二個前奏是今年在日本長野的奧運火炬傳遞活動,在日華人群起聲援。盡管日本媒體隨後的報道對中國方面幷不够客觀,但一個細節應該引起注意———沒有一家報道抱怨在長野中國人表現出的道德素質。事實上,那一天盡管上萬的中國人到了長野,但當他們離去的時候,長野比他們來之前更加整潔。每一支中國人的隊伍都有人携帶了垃圾袋,准備在回程中帶走亂丟的垃圾。然而,那一天大多數中國人的垃圾袋都是空空如也,因爲根本沒有人亂丟垃圾。在火炬傳遞的終點若里公園有一大片葱綠的草坪。中國留學生們相約不上這塊草坪,寧可繞路數百米。在火炬傳遞到達時,爲了讓後面的日本觀衆能够看到火炬,等候了幾個小時的幾百名留學生們一起蹲了下來,放弃了自己看火炬留影的機會。他們蹲著唱國歌的情景,和反華團體動輒發生的暴力行爲,不能不讓普通日本人産生反思———中國人真的是自己認定的素質低下的人麽?
情感走近依靠政治主流
事實上,中國方面對日本救援隊的高度評價,也給了日本一個新的思路。日本長期以來一直追求所謂“正常國家”的國際氛圍,但這種努力一直沒有得到周邊各國的認可。這使日本人對于參與國際行動有著一種强烈而積極的追求。這也是此次日本到中國的救援隊得到極大關注的原因之一。
日本此前的國際行動,包括派出海上自衛隊赴伊拉克,印度洋供油,日本扮演的始終是給其他國家打下手的角色,而到中國救灾則是日本自己獨立决定、獨立執行的行動,獲得的榮譽和贊許也爲日本一家獨有。這次行動還沒有結束,已經讓一些日本人開始反思———日本走向“正常國家”的道路,哪種方式更起作用,是咬牙切齒地對其他國家發出不滿,制造對立來“威壓”對方,還是通過這樣利人利己的行爲“春風化雨”?
談到此次兩國民間感情的拉近,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金嬴女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首先提到,政治主流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她說,福田上台後,雖然支持率在下降,但他畢竟是一國首相,他提倡的對華政策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力不可忽視。不久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日本,更加創造了良好氛圍。此外,日本態度積極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了參與感。金嬴提到,此次日本媒體對中國地震的報道也幷非從一開始就很正面,轉折點出現在中國允許日本救援隊進入。參與永遠比謾駡、指責都更有效。中國媒體報道的公開化、與世界的互動,都是很好的經驗。再次,灾難無關意識形態的特點也是引發共同情感的原因之一。
金嬴表示,此次“灾難中的携手”不僅拉近了兩國感情,也給兩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天地。她提出,當今的時代是個風險時代,而這些風險往往是跨國家、跨地區的,不僅包括自然灾害,還有環境風險、金融風險等等。中日兩國以前一直被具體問題牽絆,現在應該從中跳出來積極合作,面對共同的風險。人與人交往靠的是一種心態,國與國之間也應該有“大愛”。此次互動的“方法”很好。首先是媒體大量報道引發了日本的關注,然後日本政府快速行動,中國對此給予友好回應,中國的態度又進一步提升了日本的關注,真正實現了良性互動。
中日之間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自然也不可能靠一次聯合救援解决。不過,在被問到民間感情的拉近能對兩國政治關系有多大作用時,金嬴做了樂觀和積極的預測。她表示,中日一直有民間促進上層交流的傳統。胡錦濤訪日時也一直在强調民間交流,可見民間感情的重要。民間感情是最真實、最廣泛、最久遠的,也是很難建立的。這次灾難,日本媒體對于抗灾中個人感人舉動的報道,使日本民衆能感知普通的、一個一個的中國人,這是非常難得的。
金嬴表示,任何一個反應都不是憑空而來的,特別是對于日本這個國家。日本對中國的視角在變,現在日本最擔心的就是中國經濟衰落,因爲中日間聯系得太緊密了。人之所以有感情,是因爲有聯系,中日對于彼此的重要是任何一個亞洲國家無法替代的。現在中日之間發展關系的客觀基礎已經有了,就看兩國日後能否好好把握。(來源: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