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6日電/聯合晚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什麼議題,能讓民進黨一直罵,民進黨罵完了換國民黨罵,國民黨罵完了又換民進黨罵?金援外交,就是這麼一個已經讓人連罵了十幾年的題目吧。
從選前到選後,從扁政府到馬政府,外交領域沒有什麼令人振奮之事,唯見一個接一個圍繞著“金援外交”的難堪新聞。巴紐案把“外交部長”都搞下台了;馬英九就職大典還沒慶祝完,就發生甘比亞副總統當面遞信要求金援的尷尬事;接下來是巴拉圭獅子大開口,新總統還沒上台就“期待”二十一億;多明尼加的政府官員涉貪被告,也跟台灣的大筆貸款有關。台灣台灣,你的別名叫“外交凱子”嗎?
外交建立在“金援”的基礎上,當然是不得已之事,和台灣艱困的國際處境有關;這點人民皆能體諒。問題是,金援外交總該有方法有策略,也要盱衡全局評估得失。例如早先的農耕隊南征北討,名聲卓著,也確實有濟助“友邦”的效果。進入一九八○年代後期,台灣愈富有,金援的手段愈赤裸、愈粗糙,難怪當時在野的民進黨罵不停。等換到民進黨執政,更不得了,外交裹上“機密”的外衣,誰知道多少骯髒事假其名而為之?“國務機要費”是其一,巴紐案是其二,黑洞深深深幾許。
馬英九坐進“總統府”的辦公室還未滿一周,甘比亞、巴拉圭、多明尼加接二連三“有事”,成了綠營“立委”振振有詞、火力全開的抨擊目標。但老實說,誰有資格罵誰呢?翻開台灣外交史,金援政策真正是“歷史共業”啊!
社論續指出,馬英九上台,御廚撤走改吃便當,“閣揆”大車換小車,政院周邊的花店沒生意做,台灣進入儉樸執政時期,全民也期待政風清廉。如此氣氛中,卻如果外交領域持續金援路線,向“小朋友”“邦交國”撒錢動輒千萬上億幾十億,不但與馬政府的正直廉潔作風不合,也與人民期待和政府預算優先順序不合,更與兩岸新關係的“外交休兵”策略目標不合。換句話說,外交的金援路線是該全面評估檢討了。
朝野不要互相指責,應該把金援外交當作歷史共業來承擔,也共同構思“解套”和重新出發的路線。外交出擊應另尋智慧途徑,這是馬政府的新功課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