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9日電/近日,國家文化部的慰問調研團到四川災區進行了慰問與考察,使人們對當地文化設施、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的受災情況有了一定的認識。據了解,北川、汶川、青川、茂縣等地的文化設施在地震中全部被夷為平地,而重災區大多數是文化資源富集的民族地區。
令人痛心的是,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青城山受損嚴重,二王廟在地震中毀於一旦,伏龍觀屋脊坍塌、千年“魚嘴”震裂,上清宮、天師洞結構受損。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的藏羌碉樓多處垮塌,桃坪、蘿蔔寨等羌寨多處損毀。6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14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受到嚴重破壞,三星堆、自貢恐龍博物館、德陽文廟、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石塔寺石塔、三蘇祠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墻體開裂、房柱錯位、彩繪脫落和垮塌現象普遍。許多博物館、文管所的館藏文物受損嚴重,共計損毀文物1839件,其中珍貴文物151件。全省20個博物館、文管所損毀垮塌。
新京報今日刊登社論表示,災區重建不僅需要重建物質的生活形態,更要重視多民族聚居地的精神文化生態的重建。未來三年是災區城鎮鄉村重建的三年,也是文化生態重建的三年,文化生態的重建要遵循的是文化的規律。災區有藏、羌、回等民族聚居,他們都有自己的民風民俗,在為這些少數民族同胞重建家園之時,要盡可能恢復他們的生活形態。如果千篇一律地建設水泥板房,則會使這部分民衆永久性地失去自己的文化家園。
5月24日,溫家寶在汶川縣映秀鎮說,作為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即使縣城遷建,也要注意保護好羌族文化遺產。這個被譽為川北群山之巔“雲朵中的民族”,有自己的自然神崇拜,有自己的民間史詩、苦歌、情歌、酒歌以及特殊的祭祀儀式,還有精美絕倫的刺繡、挑花等手工藝品,特別是他們獨特的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馳名中外,樂器、羌笛、著名的羌舞“跳沙朗”(羌族鍋莊舞)、“跳盔甲”(又名“鎧甲舞”)等,都與他們淳樸的古文化遺風相維系,是他們傳統文化生態中的重要象徵符號。這些屬於他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他們所居住的秀美山川有機相融。
社論指出,在重建文化家園之時,對非物質文化形態,要考慮到提供場地與空間,而對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譬如碉樓堡樓,則要在保持其特色的同時,對其內在建築結構予以科學的處理,使其增加抗震性。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才能真正建立起理想的精神家園。如果我們在重建少數民族文化家園的時候,充分保護了其文化風貌,並使他們的少年兒童接受到其民族文化遺產熏陶,這將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巨大資源。
一些沒有條件重建的文化遺存,建議不要急於去搶修搶建,否則可能會出現第二次人為破壞,一要技術與資金到位,二要能够確保修舊如舊,不出現偏差。有些被地震破壞的文化遺存可以原貌保持震後現狀,因為廢墟景觀也能使人們獲得心靈震撼,如果所有文物遺存都很快得以修復,另一種遺憾就會出現:這場史無前例的災劫對人文景觀造成的損毀狀況真相在哪里?我們在保護文化遺產之時,要保留一些廢墟文化遺產。
社論說,災區文化重建信息化建設尤為重要,物質的文化財產可能會被震毀,但數字化的文化財產卻會超越時間環境,獲得傳播與弘揚。這次四川大地震也給文化工作提了醒,各地在建設文化硬件之時,要將文化網絡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