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日電/不久前,一本名爲《日本,應與中國結盟!》(光文社)在東京出版。這本書封面醒目的副題爲“2020年,日中同盟將改變世界”,另以英文寫道“Return to China(回歸中國)”。
人民網報道,作者近藤大介是《周刊現代》副主編,1965年生,東京大學畢業後曾留學北大,近年常在東亞各地采訪。他稱,爲寫作此書,他曾對上百人做過采訪。在封底,作者寫道“本書在日本首倡中國回歸論”。該書指出,中國周邊地區受中國巨大引力吸引,東亞“新秩序”正在形成,中國在周邊國家影響力發生巨大變化。2005年4月,韓國《明日新聞》輿論調查表明,在韓國年輕人中,對中國的好感度已超過美國。例如在20-29歲、30-39歲年齡層中,分別有43.4%、38.3%的人最感親近的國家是中國,而對美國,這個數字只有31.9%、33.0%。目前,留學中國的韓國學生已達4.3萬人,在首爾,進大學讀中文,比英日文要難。
近藤認爲,雖然因日本經濟軍事力量較强,尚能保持獨立,但他預測,隨著中國在亞洲影響的提升,日本在亞洲無法與中國長期保持均衡。中日兩國盡管政冷,經濟却仍迅速一體化,這就是日本無法抗拒這種潮流的明證,故其建議,“日本須實施對華戰略方針轉換”。
在近藤看來,國家之間永無真正的友誼,只有永遠的利益。故此提議,日中兩國與其持續目前的對立,莫如采取行動,讓中國領導層及國民轉爲“親日”。作者提出,日中可在三個方面合作,即尖端技術、環境對策以及朝鮮核問題,幷認爲,只有與中國結盟才真正符合日本利益。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媒體的中國認識存在兩個固定概念,一是“非民主的政治制度”,另一爲“反日教育”。對此,作者寫道,中國民主化進程已經開始,他認爲,“超女”、業主委員會等均是中國實施民主的開端。此外,“中國幷非如日本宣傳的那種‘反日國家’”。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東方文明”世界秩序建設設想。他寫道,假如日本“回歸中國”,這就意味著日本以自身的力量擺脫迄今爲止的西方中心說的束縛,進而,日本可以回歸西歐帝國主義控制亞洲之前的時代。如果選擇這條道路,日中組成的“東方文明”領導世界的那一天就必將到來。
在這里,讀者可能發現作者邏輯的矛盾,即“東方文明”價值體系與國家利益的對立。作者一方面强調國家之間的利益觀,但另外又提出一個價值問題。
盡管筆者對“日中同盟論”仍然存疑,但却無法否認,這本書象征意義很大。因爲,這是日本媒體精英對華態度轉變的象征。可以肯定,此書反映出安倍訪華之後日本出現的日中關系樂觀論。而這種樂觀論,是基于全球政治與地緣政治的變遷以及中日政治經濟關系現實的思考。
單以目前中國外交政策來看,很難與任何國家結盟。而從現實看,“日中同盟”也無條件。戰後60餘年,美國政經文化影響已經滲入日本各個角落,美軍基地遍布日本,日本一舉一動無法脫離美國意旨。然而正如作者所說,日本不應再繼續跟隨美國這個“西沉的落日”,而只有與近鄰中國這個“朝陽”聯手,才能把握光輝燦爛的未來。擺脫對美外交一邊倒,是日本人的願望。原首相中曾根康弘曾對筆者說,對亞洲外交應與對美外交一樣,成爲日本外交的兩個輪子。
回顧日本近代史,我們可發現,其基本外交模式是“一邊倒”。日本曾先後建立過日英同盟、日德同盟、日美同盟。但目前,渴望全方位外交,也是日本內心的强烈願望。安倍執政後,初訪國家選擇中國與韓國,這說明形勢比人强。日本現實的國家利益要求安倍政權修正其執政設想,其結果是,日本開始將小泉時代對美“單綫外交”轉爲對亞洲的“複綫外交”。
伊戰暴露了美國單極統治的道德缺陷,動搖了其盟國對其統治秩序的信心。共和黨中期選舉失利、朝鮮核爆以及中國在世界影響的日益提升,都促進日本輿論重新思考與中國的關系。該書作者的建議不僅反映出最近日本對華輿論微妙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中可以讀出,21世紀中國的發展,爲日本對其自我定位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