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風波背後的民間與戰略互信盲點
文章認為,當然,中日民間還是存在不少心理盲點,日本自衛隊運輸機暫時被取消就是一例。軍機運輸的效率遠高於民用運輸機,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實。問題是,中國民間的疑慮主要在於兩點:一、若自衛隊運輸機成行,這將是二戰後日本軍機首次飛臨中國領空,容易勾起中國民衆對二戰的不快回憶;二、四川乃中國軍工重地,日本軍機入境有諸多不便。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上述第二條理由並不成立,不然就無法解釋為什麽,美、俄、韓軍機被允許入境運輸救援物資,唯獨日本自衛隊不可以。顯然,問題主要在於中國民衆對歷史的慘痛記憶中,尤其是四川當年曾遭受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
以一般的觀點看,中國民衆在二戰60多年後的今天,尤其是日本戰後已為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貢獻,而這一貢獻也已得到中國官方高度評價的情況下,依然拘泥於當年歷史,似乎有調適的必要。但歷史上最難以洗刷的是民族的集體記憶,而這有時與政治關係並無直接的關係。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德國首派17名空軍地勤人員進入土耳其軍事基地,引起了歐洲輿論和民間的嘩然;荷蘭、波蘭的部分民衆至今仍對德國軍人心存疑慮,即便今天的德軍已完全不再是納粹軍隊;1945年德國東部城市德雷斯頓遭英軍飛機狂轟濫炸,至今仍是當地居民的慘痛記憶,紀念日當天若有英軍飛機飛臨德雷斯頓上空,雖然不會被禁止,但想必同樣會構起某些不快。
筆者據此想指出的是,日本願意派遣軍機幫助災區運輸物資,純粹出於人道考慮,中國官方和民間對此應銘記在心;但中國民間的戰爭記憶和對日本軍機的接受,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尤其是幾年前的靖國神社風波,至今仍距離不遠。從理論上說,中日的防務交流已經展開,這個月日本軍艦就將回訪中國,這對於中日兩國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未來兩國空軍的互訪乃至聯合作業,都是可以企盼和努力推動的事情。
在這些涉及民族集體記憶的敏感領域,中日兩國應十分注意處事的方式。像這次日本在官方尚未達成協議就先經由媒體透露和渲染的做法,無論出於何種動機,至少都是欠考慮之舉。
另外,一個小小的軍機事件,折射的是中日民間互信和戰略互信之間的複雜關係。中日戰略互信和民間互信是兩個並行不悖、相輔相成過程:民間互信的建立有助於戰略互信的確立,反之就可能對戰略互信構成牽制;同樣,中日若能在彼此的戰略意圖上有更多溝通,尤其是在多邊安全框架上確認不針對第三國的意圖,則也將有助於兩國民間互信的建立,而這又將反作用於戰略互信的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