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8日,空降兵某部官兵在傳送石袋扎橋墩。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6月10日電/隨著自然灾害、恐怖活動、嚴重疫病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上升,非戰爭軍事行動日益成爲國家軍事力量運用的重要方式和常態化課題。解放軍報文章稱,事實越來越清楚地表明,非戰爭軍事行動往往程度不同地充斥著戰爭元素,有些元素甚至具備信息化戰爭的典型特征。
靈敏高效的指揮决策。震後第一時間,胡錦濤主席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軍委總部迅速啓動應急預案,戰區級指揮機關同步進入緊急狀態,接到命令的部隊急速開赴救灾一綫。這種戰略戰役戰術有機銜接、具有高度靈敏度和時效性的組織指揮,正是贏得現代戰爭的關鍵因素。無論救灾還是打仗,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
立體快速的兵力投送。大批馳援部隊到達震區外圍後,面對的是嚴重堵塞、餘震不斷的蜀道,官兵們采取空投、機降、徒步、涉水等各種方式,直抵灾情嚴重的震中區域,想方設法進村入戶,使救灾工作向縱深發展。這里展現的快速突破空間屏障、强行進入預定區域,也是近期幾場局部戰爭中常見的軍事行動。目前來看,不管遠程打擊手段如何發展,有一條規則很難被顛覆,即“靠得上”才能“拿得下”。
及時可靠的“灾場”感知。戰爭中經常遇到疑惑——“山的背後是什麽”?同樣,這也是此次抗震救灾的棘手問題。我軍動用了一系列先進手段,來驅散籠罩在震區的“戰爭迷霧”。當我們看到航天測控、航空遙感等高技術實時提供灾區的各種圖片和信息,看到十五名勇士組成的傘降突擊隊用海事衛星報告灾情、引導空投,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美軍在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等戰爭中,通過太空衛星、空中飛機和地面特種兵“三位一體”的偵察體系,全面獲取敵方情報和戰場信息,使軍事行動具有很强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多元一體的聯合行動。這次抗震救灾,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聯合作戰。參與其中的有陸軍、海軍、空軍、二炮、武警以及民兵預備役等6大武裝力量,有陸航、空降、防化、工程、通信、偵察、消防、海軍陸戰隊、醫療防疫等20多個專業兵種,還有地方、國外、境外救援力量。正是在三軍聯合、軍警聯合、軍地聯合、國際聯合的强大威力下,救援工作得以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這次充滿戰爭韵味的抗震大救援,把灾區與戰場、灾情與敵情、救灾與打仗這些本不相幹的話語,緊密融合在一起。它告訴我們,有效實施非戰爭軍事行動,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是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爲基礎的。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多年來認真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集中精力推進軍事鬥爭准備和現代化建設,積聚起强大的軍事能量,我軍在關鍵時刻會有這麽出色的表現?盡管我們做得不十全十美,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恰恰說明我們要緊緊盯住“兩個不相適應”的矛盾,在打贏信息化戰爭這一核心軍事能力建設上持續發力。
震灾終將平息,更大考驗還會再來。届時,我們可能面對複雜的自然環境和複雜電磁環境,面對更强勁的挑戰和更激烈的對抗,面對高强度的心理戰和嚴酷的死亡威脅。經受住這一系列難度系數很大的考驗,是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必然要求,也是我軍根本職能所系、最高榮譽所在。因此,不管軍隊使命如何拓展,不管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如何繁重,也不管國際局勢如何演變,都必須始終瞄著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這個基點搞建設。基點一旦松動或偏離,軍隊建設就會陷入低層次徘徊的圈圈,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也就無從依托。
爲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建立權威、精幹、靈便、高效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幷相應地完善聯合訓練體制以及作戰、後勤、裝備等方面的聯合保障體制;充分利用每一次非戰爭軍事行動的機會,錘煉戰爭本領,檢驗戰爭准備,在完成任務的實踐中,審視我們的作戰理論、武器裝備、體制編制以及戰鬥作風等是否符合履行使命的要求,從而做到再戰再勝,越戰越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