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要是出于安全與外交方面的考慮,而幷非是外界所猜測的實力不足的原因。事實上,中國軍隊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在運輸與戰略投送能力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2007年夏天“和平使命”中俄聯合軍演爲例,中國軍隊第一次進行了成建制、多軍種、遠距離的跨國投送。萬里跨國大機動的成功,表明中國軍隊有能力迅速向國外投送力量。
從救灾任務來看,面對地震、水灾、風灾等自然灾難,解放軍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幷且具有相當的物資後勤保障能力,裝備的救灾設備也日益與國際接軌。在此次抗震救灾中,解放軍的表現證明了參與大規模、大地域救灾行動的能力。
需要外交及法律資源做鋪墊
如果某一天,某友好國家遭遇重大自然灾害,邀請中國解放軍前往其國境內參與救援,那麽解放軍面對的幷不是一個有沒有能力的問題,而是一個可不可以的問題。
更多地參與國際救灾,這無疑能够讓外界更多地了解解放軍,樹立解放軍的國際友好形象,也能更好地展現中國作爲一個負責人地區大國的形象。但這也是一柄雙刃劍,很有可能會落入“中國威脅論”的圈套。出于曆史原因以及考慮到目前的國際環境,解放軍出現在海外的任何行動,必將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幷且會成爲某些反華勢力宣揚“中國威脅論”、攻擊中國的借口。
因此,動用解放軍海外救灾必須是慎之又慎,這需要强大的外交資源做鋪墊。軍隊參與國外救灾,首先在國家外交層面需要兩國協調。程序的啓動或者由中國主動提出救灾援助,或者由受灾國提出請求。但無論誰先提出,受灾國的意願都是最爲重要的。另外,在國際上也不能授人以柄,以免落入“幹涉他國內政”的陷阱,以及一些國家的所謂“擔憂”。
從中國國內來看,目前,我軍尚沒有出台相應的制度和法律規範來指導軍事力量的非戰爭運用,因此在執行非戰爭任務時,軍隊的職責範圍、行動種類、人員組成、行動規則等還不够明確。
盡管如此,解放軍出國參與國際救援也幷非是不可逾越的雷區。隨著解放軍思想觀念的開放,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解放軍與他國軍隊幷肩執行海外人道救援任務的那一天,或許幷不太遙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