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方塊區域為中日共同開發區塊。 |
“後悔沒有再往前打一點”
照片並非由中方出示,而是由時任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中川昭一公布,由日本自衛隊P—3C反潛巡邏機所拍。事實上,日本人對春曉的窺伺,並非始自點火之時。
中日兩國有關東海問題的爭議,源于《聯合國海洋公約》關于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規定。東海最寬處不過360海 里這意味著中日之間肯定存在爭議海域。而與中方堅持大陸架自然延伸的法則不同,日方單方面劃定了一條所謂“中間線”。
“即使按照日本的所謂‘中間線’,我們也沒有超過。”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咨詢中心副主任張抗就參與了春曉油氣田的前期勘探工作,他表示,曉油氣田位于“中間線”中方一側5公里處,“當年我們打的是最後一口井,當時甚至還可以再往前點,因為即使現在這個距離日本人也叫喚,現在我還後悔沒再往前打一點呢。”
張抗回憶,每次他們到勘探地點工作時,日本自衛隊的飛機和軍艦都圍在旁邊監視,“一直盯著”。但這並沒有影響到春曉的建設步伐。張抗表示,前期勘探成功後,他們就將此項目交給了上海新星石油公司,1995年,該公司在此區域試採成功。5年後,新星公司被中石化整體收購。
2003年8月19日,中海油、中石化、殼牌公司、優尼科石油公司在人民大會堂共同簽署了東海的西湖凹陷(包括春曉油氣田)作業合同。而在當時,春曉油氣田並沒有引起中日民間太多的關注。
2004年日本媒體集體發難
“2004年是一個轉折點。”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對本報表示,日本媒體突然集體將視線轉向春曉油氣田,使這個工程開始為世人所矚目。
當年5月27日,日本《東京新聞》的一名記者和大學教授平松茂雄乘飛機在春曉油氣田附近進行了“考察”。隨後,包括《東京新聞》《讀賣新聞》《朝日新聞》在內的諸多日本主要媒體開始發難。
許多日本媒體不約而同地指責中國“侵害了日本的海底權益”。《東京新聞》報道稱,春曉油氣田的位置距離所謂的“中間線”只有5公里,因此指責“中國企圖獨佔東海海底資源”。《讀賣新聞》則以社論的方式批評日本政府“對中國顧慮太多”、“反應遲鈍”。該報甚至要求日本政府徹底修改海洋戰略,“毅然決然地向中國表明自己的態度”。 |